大结局!聂曦的骨灰在台湾没回来的真正原因,终于在多年后得以揭晓。这一段尘封的历史,背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牺牲。
网上曾广泛流传一种说法:聂曦牺牲后,骨灰无人认领,几十年都未能回到大陆。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的枪声响起,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四人被执行处决。这场处决,被视为对地下党、共谍及心怀大陆者的严厉警告。白色恐怖时期,台当局的目的并非单纯杀人,而是要通过处决震慑所有心怀大陆的人,处决后禁止收尸、开追悼会或公开埋葬,因此外界盛传“聂曦死后,无人认领遗体”,这一说法让许多人感到悲愤。
然而,随着档案的逐步解封,六十多年后,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无人认领”的说法完全是个误会。聂曦牺牲当天,他的表妹杨韵清,年仅二十多岁,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殡仪馆认领遗体。她手中持有聂曦妻子高秀娟亲笔写的委托书,火化手续、骨灰保管及身份证明文件一应俱全。在那个年代,“匪谍家属”的身份足以毁掉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杨韵清的勇气非同寻常。她并非地下党成员,也未接受任何命令,仅凭一份亲情和勇气,便完成了这项危险的任务。
外界之所以流传“无人认领”的说法,实则是为了保护杨韵清。台当局需要震慑效果,不愿让人看到有人敢为“共谍”收尸。这种“骨灰有下落但不能说”的情况并非个例,甚至有家属用假名字下葬,隐瞒埋葬地点和真实姓名。那个年代的地下工作者家属,无一不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艰难生存。

许多纪念册中记载“聂曦在台无亲无子”,但事实上,他1941年便与高秀娟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当时孩子也在台湾,但高秀娟因身体原因无法出面认领。更重要的是,她不能公开身份,否则不仅自己,连两个孩子的性命都会受到威胁。她仅做了两件事:写委托书让表妹杨韵清代为处理后事,并给孩子改姓,避免使用“聂”姓,只称姓“中国”。
聂曦临刑前的遗书中,仅有一句“别让他姓聂”,正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杨韵清领回骨灰后,被台当局监视了两年,生活如坐牢一般。她并非地下党或特工,只是一个普通的亲戚,却以签个名、领走骨灰罐的简单动作,让聂曦最终有了尊严。
高秀娟作为“匪谍家属”,在台湾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三十年,生活异常艰难。工作难找、孩子上学受歧视、租房困难,每一件事都足以让人崩溃。她未改口也未改姓,但为孩子改姓、后来改嫁,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那个环境下,她的选择是为了让这个家活下去,将孩子养大。
聂曦的骨灰直到2013年才从台湾带回,63年的回家路漫长而艰辛。最终,骨灰安葬在江西樟树烈士陵园。高秀娟未能去送行,她早已离世。后人在两岸关系缓和、政策松动后,才敢公开承认聂曦的身份。在台湾,“匪谍子女”的身份意味着被整个社会排斥,改名换姓、隐藏自己成为无奈之举。
聂曦并非“无名英雄”,只是名字不能出现在公开材料中。如今,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聂曦的雕像与吴石、朱枫、陈宝仓并排而立。但在2006年以前,他连烈士身份都未获认定,名字未在册子上。当时大陆对地下党的认定非常严格,没有牺牲证明的一律“待核实”。白色恐怖不仅埋葬了一批人,也让他们的回家之路变得漫长。后来,依靠解密档案、访谈和口述历史,聂曦的身份才得以确认——我党派往台湾的机要交通员,1950年6月10日牺牲。他不是“无名”,而是“不能署名”的人。
以后别再拿“无人认领”当个悲情故事讲了,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的。聂曦的骨灰从头到尾都有人管,只是那个年代不让人说实话。有人认了,也只能当没人认;有人收埋了,也只能写下落不明。真正让这些人“无名”的,是那个时代不允许他们有名字。现在真相回来了,该还原的就得还原,不光是聂曦,也包括杨韵清、高秀娟,还有所有在历史的夹缝里,撑起一个家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