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9月份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显示(不包含在校生),全国城镇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7.7%,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2%,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3.9%。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正伴随经济指数同步修复,呈现出稳指标、促预期、调结构的显著特征。
为更清晰地观察就业市场变化,我们以6-9月数据为样本进行拆解分析:
该年龄段失业率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6月为14.5%,7月升至17.8%(环比+3.3个百分点),8月进一步升至18.9%(环比+1.1个百分点),9月回落至17.7%(环比-0.6个百分点)。这种波动主要受毕业生求职潮影响,属于典型的季节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自2024年起调整统计方法,剔除在校学生后单独发布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使数据更接近国际标准,避免了在校生占比超60%可能带来的数据失真。

该年龄段失业率呈现小幅上升后稳定的特征:6月为6.7%,7月升至6.9%(环比+0.2个百分点),8月升至7.2%(环比+0.3个百分点),9月持平于7.2%。这种变化可能与行业波动和经济环境调整有关,但整体就业稳定性较高,反映出职场中期人群的抗风险能力。
该年龄段失业率保持低位稳定:6月为4.0%,7月降至3.9%(环比-0.1个百分点),8月持平,9月微降至3.9%(环比-0.1个百分点)。这表明30-59岁人群就业相对成熟,抗风险能力较强。未来需关注社保公积金规范化及平台经济税务正常化对代缴型就业的影响。

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与7月持平,8月微升至5.3%后回落。这一稳定性与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56.6%的数据相呼应。CPI/PPI的边际改善,以及财政政策对市场的托举作用,共同推动了消费回暖和服务业扩张。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增加值增速超4.6%,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主力军,尤其是暑期旅游出行高峰带动了快递外卖、酒店服务等岗位需求激增。
中央及地方密集出台稳就业政策,包括创业支撑、技能培训、岗位拓展等。全国推行的“技能照亮前程”行动预计2025年完成培训3000万人次,重点覆盖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前三季度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100万人次,青年占比超60%。国务院办公厅7月发布的通知明确,对吸纳16-24岁失业青年的企业给予最高1500元/人的一次性扩岗补助,并将中小微企业社保补贴比例提高至个人缴费额的25%。截至9月底,全国已发放扩岗补助超50亿元,直接带动200万青年就业。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创历史新高。截至8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约86.5%,其中“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落实率91.9%,地方本科院校85.6%。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高校就业数据报喜,202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70%,困难生就业率93.86%。然而,人才技能错配依然困扰就业市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高端人才缺口巨大,而传统文科专业毕业生竞争激烈。
人社部数据显示,2025年灵活就业人数预计突破2.1亿,其中00后占比超40%,外卖骑手、AI训练师、直播等新兴职业成为重要就业渠道。但68%的灵活就业者收入不稳定,45%缺乏社会保障。以直播行业为例,头部主播占比不足1%,多数从业者月收入低于5000元,且面临账号封禁、流量波动等风险。为此,我国需加快出台《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条例》,推动平台企业为骑手、主播等群体缴纳职业伤害保险,并探索公积金灵活缴存机制。

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正在加速替代传统岗位,预计全球40%的就业岗位将受AI影响。青年群体中,低端服务业、重复性劳动岗位首当其冲,能适应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明显供给不足。装备制造业“无人化”趋势要求从业者掌握工业互联网技能,但职业教育尚未完全跟上这一变化。

总而言之,我国就业市场局部改善迹象明显,但结构性问题仍需关注。在政策扶持与经济回暖的双重驱动下,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但仍需持续优化技能培训体系、完善灵活就业保障机制,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