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高盛改口揭示:93万亿库存下的中国楼市真相与未来走向

时间:2025-10-24 08:44:28 来源:谢晖说房 作者:谢晖说房

近期,高盛发布的《2025年中国房地产展望》报告引发广泛关注。回溯去年此时,高盛曾预测“2025年底前房价还要跌20%-25%”,这一观点当时被不少人视为危言耸听。然而,今年10月22日,同一批分析师却改口称“触底在望”,并公布了两组关键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房地产库存高达93万亿,相关债务更是冲至59万亿元。

随着年底临近,高盛的预测似乎正逐步应验。以9月房价数据为例,一线城市二手房环比下跌1%,上海、深圳均未能幸免;二三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全面下滑,烟台二手房同比跌幅更是达到6.5%。在广州,增城二手房10月报价为11027元/平,环比下跌1.09%,南沙跌幅更大,达到1.18%。综合来看,这一年多的跌幅确实在向高盛预测的20%-25%靠拢,但市场呈现分化态势——上海新房同比上涨5.6%,成为一线城市中的例外。

高盛为何能做出如此精准的预判?核心在于那两组惊人的数据:93万亿库存和59万亿债务。93万亿库存并非仅指未售出的房屋,而是包括在建和待售的广义库存,按现有住房面积计算,足够2亿人居住。更严峻的是,七成以上库存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这些地区的去化周期高达47.6个月,远超12个月的合理区间,意味着按当前销售速度需四年才能清空。

再看59万亿债务,其中房企境内外债券达10万亿,今年到期5327亿,较去年增加500亿;银行贷款占比高达50万亿,按土地贬值程度估算,银行至少面临15万亿的潜在亏损;此外,还有给房企供血的信托理财15-20万亿,以及欠建材商、施工队的5-8万亿上下游欠款。这59万亿债务如同悬在楼市头顶的“堰塞湖”,去年高盛看跌,正是基于对这两大风险的准确判断。

那么,为何高盛现在又说“触底在望”?关键在于政策端的积极干预。自2022年以来,全国出台了近3000次救市政策,房贷利率累计下调8次,5年期LPR降至3.5%的历史最低水平。一线城市更是推出重磅措施:北京五环外不限购,二套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至100万;上海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静安区某新盘开盘即售罄。此外,“金融三支箭”和项目白名单已为房企提供7万亿贷款,保障了近2000万套房子的交付。这些政策虽未推动房价反弹,但有效防范了市场“硬着陆”风险。

这波调整对各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房企首当其冲,民营房企债券违约率高达80%,不少老板从“首富”沦为“首负”。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变化:小区楼下的装修队活儿减少,建材店老板抱怨生意难做,这些都是59万亿债务中上下游欠款违约的连锁反应。城市间分化更为明显,成都库存超2000万平方米,长春去化周期超36个月;而上海消化周期仅13.5个月,核心区优质房源依然抢手。

需要指出的是,高盛的预测虽准确,但并未完全揭示楼市真相——“分化”才是当前市场的核心特征。并非所有房子都在下跌,也并非所有城市都能触底。北京中建・运河玖院销售额达47亿,上海新房价格逆势上涨,这些信号表明:人口流向决定资金流向,优质城市的优质房源仍具韧性。

但切勿被“触底在望”的表述误导,这并不意味着房价将反弹。93万亿库存和59万亿债务的化解绝非易事。住建部已建设1100多万套保障房,旨在让商品房回归居住属性,未来“闭眼买房涨”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高盛改口,本质是看到政策托住了市场底线,而非市场真正回暖。

最后提醒一句:过去判断楼市只需关注涨跌,如今则需综合分析三张图——城市人口流入图、库存去化周期图、债务化解进度图。那些仍在鼓吹“楼市回暖”的言论,要么出自卖房者之口,要么未看清93万亿库存的沉重分量。楼市的“底”或许真的到了,但这个“底”是分化的底,而非普涨的起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