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贾玲“消失”两年后携新作归来,转型幕后引发热议

时间:2025-10-25 11:07:13 来源:可乐谈情感 作者:可乐谈情感

贾玲,这位曾经频繁出现在荧幕前的喜剧演员,近两年却仿佛“消失”了一般,鲜少在公众视野中露面。然而,她并未真正远离,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电影创作之中。最近,她的几部新作以及显著的外形变化,再次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将她从“综艺宠儿”推向了新的高度。



回溯贾玲的职业生涯,从《你好,李焕英》开始,她就从演员成功转型为导演,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也让张小斐等演员获得了更多关注。这次成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随后她便全身心投入到下一部作品《热辣滚烫》的筹备中。为了这个角色,贾玲不惜减重近百斤,这份决心和毅力令人钦佩。影片上映后,商业回报颇为可观,宣传和制作都堪称上乘。然而,观众的评价却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故事缺乏新意,未能达到更高的标准;另一部分人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她变瘦后的气质变化上,有人觉得她看起来不如以前亲切,面部略显疲态,甚至有人直言她“老了”。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贾玲自己也承认,减肥带来的视觉效果难以长久维持。

随着作品的推出和票房的回报,贾玲在荧屏上的曝光率确实有所下降。她不再常驻综艺节目,出镜率大幅降低。这引发了外界的猜测:是她主动选择降低曝光度,还是正在向幕后转型?许多人认为,这是她主动选择的低调生活方式,将更多时间用于写剧本、筹备和导演新作品。有消息称,她正在筹备一部名为《转念花开》的新片,但官方尚未透露太多细节。幕后工作本就耗时费力,从剧本打磨到资金筹集,再到选角拍摄,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心。因此,公开信息较少,不露面反而成了常态。



回顾贾玲的成长历程,她并非科班出身,大学时学习的是相声,这影响了她的说话节奏和抖包袱的能力。然而,毕业后演出机会并不多,收入主要依靠商演。她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努力将自己推向更大的舞台。后来,她有机会在央视亮相,与白凯南搭档登上春晚舞台。虽然那次表演让观众捧腹大笑,但成名光环更多落在了搭档身上。这让她意识到,单纯依靠相声可能难以有更大的发展,于是她决定转向小品领域。

转向小品后,贾玲的事业迎来了转机。与瞿颖合作的《女神和女汉子》让观众第一次真正记住了她,台词成了口头禅,许多观众还能背出几句来。此后,综艺邀约不断,她在节目中接梗、抛包袱自然流畅,成为了综艺界的常青树。在《王牌对王牌》中与沈腾搭档,两人的即兴表演和化学反应经常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她在荧幕上的高频期,观众已经习惯了她的存在。



作为导演,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影片中既有欢笑也有泪水,情绪掌控恰到好处,观众反应强烈。通过这部片子,外界才真正认识到贾玲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更是一位能够讲述完整故事、把控节奏和情绪的导演。导演身份给了她更多的话语权,也让她在圈内有了另一种定位。成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她可以不再那么依赖综艺曝光,而是将精力放在更长期的创作上。

关于贾玲的形象变化,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以前她那种圆润的外形让观众觉得亲切、好接近,这是她情感上的标签。然而,当她突然变瘦后,外形和表情都发生了变化,部分人将这种变化理解为“气质变了”或者“看起来更累了”。如果影片本身没有将剧情亮点做得更突出,观众就更容易将不满集中到她的外形上。媒体报道也常常将这些因素串联在一起,形成一股声音,进而放大公众的反应。



贾玲的低调并不意味着停工。在过去两年里,关于她写剧本、改剧本、找投资的传闻不断。电影从构想到拍摄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希望做到更成熟、更有把握的项目,往往需要反复打磨。公众只能在她露面时看到一个结果,而过程里的无数次调研、试镜、改稿都看不到,这就是“幕后工作”少被外界理解的地方。有的人将她看成是“消失”,其实她只是换了工作方式而已。

与贾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腾,他这段时间相对活跃。在综艺《现在就出发》中录制到第三季,节目中他经常靠小动作和生活化的段子制造笑点。最近一期里,他一边颠勺一边炒菜,油烟和动作成了段子点,其他嘉宾有躲有笑,王安宇还逗他说找调料是最大难题,大家扶着他把菜端上桌。沈腾这种“随手就能出笑料”的状态让观众感觉他一直在线,与贾玲的低频出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过去合作的默契被粉丝怀念不已,不少人盼着他们能够再次同台。



将时间轴拉长来看,贾玲的职业走向有几个明显节点:相声科班背景、起步艰难、靠商演过日子、央视春晚曝光但收获有限、转小品后走红、综艺常客、导演处女作大获成功、为角色大幅减重引发争议、最后回归幕后继续创作。每一步都有具体的细节和转折,比如她减重所下的决心、导演时在分镜和情绪铺垫上的把关、综艺上即兴表演的积累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观众的关注点也跟着这些变化而跑,有时候被作品牵着走,有时候又被个人形象牵着走。

圈里人常说,艺人的职业不像流水线作业那样规整,更多是“用作品和时间来证明”。有些事当下看起来喧嚣不已,过一阵儿又归于平静。有人选择不停露脸以保持热度,有人选择慢工出细活以追求品质。贾玲现在做的,就像是把更多精力往创作那头靠。至于能不能让观众习惯她的新路数,时间会给答案。观众的记忆里已经有她的那些经典小品、有她春晚的瞬间、有她导演时打动人的镜头、也有她减重后的争议面孔,所有这些拼在一起,成了现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贾玲。很多人还在等她下一次出现在银幕上,也有人在期待她和沈腾再来一段老组合的即兴表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