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奎,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坚守的女性,她的故事与吴石案紧密相连。在吴石案发后,她毅然选择留在台湾,度过了长达30年的艰难岁月,从未踏上回家的路。这段经历,不仅见证了她的坚韧与不屈,更彰显了她对家庭的深情与对信念的坚守。
吴石出事时,局势紧张,保密局抓人毫不留情。王碧奎带着两个孩子刚到台湾不久,便被卷入这场风波,被关进看守所,判了七个月。那时的牢房条件恶劣,潮湿阴冷,墙缝里甚至有虫蚁出没。夜晚,死寂一片,只有偶尔送饭的老兵因同情而多给的两根青菜,成为她唯一的慰藉。这段经历,让她的腿上落下了风湿的病根,每到阴雨天便疼痛难忍。
七个月的牢狱生活结束后,王碧奎发现丈夫没了,家也没了,钱也没了。大陆的房子早已成为过去,在台湾,她连个户口都上不了,差点被警察当作流民赶走。为了抚养两个孩子,她不得不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擦皮鞋为生。那年,她才38岁,却已肩负起生活的重担。
三十年的时光,王碧奎咬着牙挺了过来。她从不向外人提及自己的身份,吴石这两个字更是提都不提。孩子上学填表时,父亲那一栏一开始写“失踪”,后来干脆空着。她深知台北学校的现实,家里成分不好的孩子随时可能被踢出。因此,她告诉儿子在学校里要少说话、别多问。
吴石走之前曾托人给陈诚带话,让他照顾下老婆孩子。陈诚也记着这份情,七十年代给小儿子吴建成安排了个读书的机会。虽然档案弄得挺复杂,但这份人情只能用一回。王碧奎心里明白,儿子有书读就行了,哪还敢多想。
最让人佩服的是,这么多年,她一滴眼泪都没掉过。她儿子后来回忆说,真没见过她哭。她嘴里就一句话:“你爸做的事是对的。”就靠着这句话,她把两个儿子养大。三十年,她头都没回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七十年代末,台湾那边说能“海外探亲”。福建的亲戚问她回不回,她没吭声。有熟人给她出主意,让她想办法弄个干净身份,走学术的路子回大陆。她听了就笑,说回去干嘛,再进去蹲一次?她看得太透了,自己这个身份,连出国的申请都批不下来。她把申请纸撕了,再也没提过。不争也不闹,她在等一个别人都想不到的时机。
1980年,小儿子争气,考上了奖学金去美国。她这才用“探亲”的名义出了境,其实就是走了。飞机上她也没怎么说话,儿子在洛杉矶机场接她,给她买了蛋糕。她笑了笑,说你爸要是看见你今天这样,该多高兴。之后就再也没提过吴石。
还有一件谁都不知道的事。1991年,吴建成两口子回台湾,带回来一个坛子,里面是吴石的骨灰。办手续走的也是“亲属骨灰返乡”,填表人姓名写的是“吴某某”,没敢写吴石。飞机落地那天台北下着雨,骨灰就这么回了大陆。王碧奎人在美国,在厨房里搅着一锅粥,就说了一句:“是该回来了。”
又过了三年,她也走了。墓碑上就两行字:“碧奎之墓,吴石之妻,合葬”。就这么简单,分开了四十四年,到1994年才算真的到一块儿去了。
后来有人说她心太硬,说她宁可不回家。也有人觉得她这个人太冷,一个人守了三十年。可这些话都没什么意思。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谁又能说什么呢?她就是一个军人的老婆,身上贴着“吴石之妻”四个字。从牢房走到街上,从柴米油盐到儿子出国,哪一天不是在走钢丝?她一次都没倒下,一次都没低头,不让别人决定她是谁。这就是她的活法,也是那个年代一些人的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