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国民党迎来历史性时刻——郑丽文以65122票、50.15%的得票率当选主席,成为该党史上第二位女性领导人。这场选举不仅标志着国民党内部改革的深化,更因大陆随后发出的贺电及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台海局势的新焦点。

郑丽文的当选并非偶然。作为国民党史上第二位女性主席,她的选举纲领明确将党务重心转向“提升战斗力”,直指2026年地方选举与202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这种“内部整顿+选举准备”的双线策略,体现了国民党对当前政治格局的深刻认知——唯有通过强化组织能力与选举动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岛内政治中占据主动。
值得注意的是,郑丽文的政治履历颇具特殊性。她早年从民进党转投国民党,这种身份转变在岛内政治中虽不罕见,但在当前两岸关系敏感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她的胜选,被视为国民党在两岸定位上的一次重要选择:是继续防守,还是主动提出认同与交流方案?答案显然倾向于后者。

胜选不到半天,大陆便迅速发出贺电,措辞之直接、分量之重,远超以往。贺电不仅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更将“推进国家统一”与“团结台湾同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写入其中。这与2021年朱立伦当选时的贺电相比,语气更为强硬,将“统一”议题直接摆上桌面。
大陆贺电的迅速与分量,传递出明确信号:对这次选举高度关注,并希望通过贺电尽快表明态度。这种“快且重”的外交策略,反映了大陆对台海局势的紧迫感——在民进党当局持续收紧与大陆对话渠道的背景下,国民党的政策走向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关键变量。

面对大陆贺电,郑丽文的回电同样值得关注。她不仅感谢祝贺,重申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更提出“为民族复兴开辟宏伟前程”的表述。这一将台湾发展与“民族复兴”直接挂钩的表述,打破了国民党以往仅强调“促进台海和平稳定”的模糊口径,将身份认同问题公开化、具体化。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郑丽文的政治背景使其更清楚岛内中间与犹豫选民的需求——他们渴望两岸关系稳定,但不愿被贴上“亲中”标签。因此,她通过强调“中国人”身份认同,既向大陆释放善意,又试图在岛内政治中占据道德高地。这种策略能否成功,将取决于后续政策的具体落实与选民反应。

郑丽文胜选后,国民党提出了一系列两岸交流政策,大致可分为三条主线:
1. 经贸往来:恢复与扩大
推动经济合作框架、恢复小三通、促进岛内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是经贸政策的核心。尽管操作上需处理检疫标准、通关流程等技术问题,但这些均有迹可循,属于可预期的技术性工作。对岛内农民与中小企业而言,这将是短期内最直接的经济利益。
2. 文化交流:民间先行
妈祖文化、宗教活动、地方节庆、学术交流等门槛低、群众基础大的项目,将成为文化交流的突破口。通过民间团队先行,政府提供签证便利、临时通关安排等配套支持,逐步恢复两岸人流与文化联系。
3. 政治互信:长期工程
郑丽文公开表示愿“为化解两岸分歧做任何工作、见任何人”,但执行上极为谨慎。政治接触的门槛虽降低,但措辞与对外节奏需精准拿捏,避免引发敏感解读。这一领域的进展,将取决于双方的政治智慧与耐心。

两岸政策的推进,离不开国际与地区安全的大背景。美国国防部2024年底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指出,解放军演习频次与规模增加,空海军编制与装备更新加速,高超音速武器、电子战系统等新技术研发推进,作战核弹头规模上升。报告强调,台海周边的军事平衡正在变化,外部直接介入的成本上升。
这一现实被岛内各方纳入政策考量。民进党收紧与大陆的官方对话渠道,转而寻求外部支持与防务补给,导致经济压力与民生问题加剧。国民党提出的通过交流缓解经济问题的策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现实选择。

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的收紧策略,导致官方对话渠道几乎停滞。这种“抗中保台”的路线,虽在短期内巩固了基本盘,但也加剧了岛内经济与民生的压力。国民党提出的通过交流缓解经济问题的策略,正是针对这一痛点提出的解决方案。
若农产品与中小企业货品能重新顺畅出口大陆,短期内将看到收入回流与就业效果提升。这种“看得见的好处”,对选民而言比空谈承诺更具说服力。因此,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不仅具有政治意义,更具有现实的经济价值。

郑丽文胜选后,国民党内部并非没有不同声音。有人对其民进党背景表示疑虑,担心历史问题带来不确定性;也有人担忧“民族认同”议题会引发岛内争论。为应对这些担忧,党内正在调整领导班子,为11月1日的全代会交接做准备。
具体政策的操作层面,短期内可见的动作包括:重新谈判经济协议技术细节、列出农产品先行清单、对接检疫检测标准、安排货运航班优先时刻表等。文化交流将从宗教祭典、妈祖巡境、学术论坛等民间活动做起,逐步扩展至学界与文化界的长期互访项目。
政治互信的建立则需更长时间。措辞的微妙调整、对外关系的节奏安排、内部声音的平衡,都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尤其在岛内多元声音的背景下,任何不合时宜的表述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影响整体推进进程。

对普通民众而言,两岸政策能否带来实际利益,是决定其态度的关键。货运通畅、农产品出货、价格稳定、旅游与就业机会增加、产业合作预期提升,这些“快与慢的好处”直接影响选民的生活质量。相比之下,“是否更靠近大陆”的政治标签,并非日常生活的全部。
因此,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若能在经贸、文化、政治三线取得实质进展,将有望赢得更多中间与犹豫选民的支持。这种“以经济促政治”的策略,不仅符合岛内民意,也为两岸关系稳定提供了新的可能。

郑丽文的胜选与大陆贺电,为台海局势注入了新的变量。国民党在两岸定位上的主动转向,大陆对统一的明确强调,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海军事平衡的关注,共同构成了当前两岸关系的复杂图景。未来几周,港口与航线恢复、贸易清单发布、文化交流团启动、党内人事安排等具体动作,将成为观察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指标。
在这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维度博弈中,每一步进展都需面对媒体与民众的检视。而最终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国民党的政策执行力,更取决于两岸民众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