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期积极寻找“外援”,试图通过联合澳大利亚破解中国稀土禁令,并宣称美国将在一年内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然而,这一计划真的可行吗?
最近,澳大利亚频繁向美国示好,先是派侦察机试图侵闯我国西沙领海,随后又与美国签署了一份矿产协议,试图为特朗普“排忧解难”。对于这份协议,特朗普显得信心满满,他向记者表示:“再过一年,美国就会拥有如此多的稀土和矿产,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然而,特朗普的“一厢情愿”真的能解决美国的稀土困境吗?

美澳签署矿产协议,外媒将其视为对中国稀土管制的“挑战”。然而,两国虽有野心,但能否实现目标,还需看其实际能力。
在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焦虑感日益加剧。尤其是在中国加强出口管制后,美国迫切希望找到替代供应来源,以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为此,特朗普政府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在国内推动稀土开采,还在国际上四处寻找合作伙伴,乌克兰、澳大利亚、印度、卢旺达、印尼、巴基斯坦,甚至俄罗斯都成为其目标。
其中,澳大利亚作为资源丰富的美国传统盟友,自然成为美国重点拉拢的对象。

从客观条件来看,澳大利亚确实具有优势。其坐拥全球第四大稀土矿床,并具备一定的开采能力。同时,澳大利亚在军事上与美国高度绑定,几乎对美国的要求难以拒绝。
然而,从现实条件来看,澳大利亚的稀土资源并不能在短期内缓解美国的“燃眉之急”。一方面,稀土的价值不仅在于开采,更在于后续的提炼、分离与精加工。而这些高附加值环节,恰恰是中国的强项。稀土矿石从地下挖出后,需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处理与精密分离,才能变成可用于高科技与军工领域的材料,如永磁材料、荧光粉、激光晶体等。而中国掌握着全球几乎全部的重稀土提纯与精炼核心技术,并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
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缺乏成熟的加工产业链。即便美澳签署协议,推动合作开发稀土资源,但矿石开采之后如何处理?难道还要送到中国来加工吗?那这份矿产协议的意义又何在呢?

绑定美国,澳大利亚付不起代价。这份矿产协议,最终可能又会成为特朗普执政生涯中又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澳大利亚的稀土资源虽然诱人,但不可能成为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迅速“去中国化”的依靠。
澳大利亚在外交与经济战略中,长期处于一种“两头讨好”的微妙位置。一方面是美国的核心盟友,需要在安全与战略层面与美国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中国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其矿产、能源与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澳大利亚在面对中美博弈时格外谨慎。
尽管美国不断施压,要求盟友在对华政策上选边站队,甚至以关税、技术限制等手段进行胁迫,但对澳大利亚而言,紧跟美国、与中国“脱钩”的代价是其难以承受的。
首先,中国不仅是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最大买家,也是其农产品如牛肉、红酒、大麦等的重要出口市场。一旦中澳关系恶化,澳大利亚的出口经济将遭受严重打击。事实上,过去几年中,由于中澳关系紧张,不少中国订单转向其他国家,澳大利亚相关行业损失惨重,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如果澳大利亚在美国的压力下进一步限制对华出口,或者主动“脱钩”,其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澳大利亚国内对于是否应该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存在明显分歧。如果其一味迎合美国,采取激进的对华政策,不仅会引发国内经济界的强烈反弹,也可能导致社会舆论的分裂,影响政治稳定。
最后,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美国并非“可靠伙伴”。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后,其对外政策上的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倾向愈加明显。这种“美国优先”的逻辑,意味着澳大利亚在关键时刻很可能被要求“牺牲自身利益”,而美国并不会给予对等的回报。

特朗普高兴得太早,找外援于事无补。对澳大利亚这样的美国盟友而言,紧跟美国、全面对华“脱钩”不仅在现实中难以做到,更将在经济、政治与外交多个层面付出沉重代价。
同理,面对这些各怀心思的盟友,特朗普“找外援围堵中国”的计划也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多年来,美国持续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试图通过组建“小圈子”来围堵与孤立中国。然而,面对威胁,中方并未被动应对,而是采取了坚定而有力的反制措施,从稀土出口管制到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主动调控,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维护自身利益与全球产供链稳定的决心。
特朗普政府似乎低估了中方的反制能力与战略耐心,以为通过拉拢盟友、构建替代供应链,就可以轻松实现对中国的“去依赖”,但事实远非如此。面对美国在技术、贸易与安全领域的遏制,经过多年的布局,中国不仅掌控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反制措施更是精准有力。
美方应该意识到,中国有足够的战略耐心与定力。美国试图通过联合盟友、构建排他性供应链来对中国施压,但这种“围堵”策略注定难以持久。对美国而言,与其费尽心机寻找“外援”,不如正视现实,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