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格里高尔 刘梦龙
近日,一部在宣传上声势浩大,却在上映后引发诸多争议的抗战题材电影,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点影片,它本应承载着铭记历史、传递正能量的使命,然而,观影后的观众却普遍感到失望。故事主题模糊、情节支离破碎、叙事节奏如PPT般生硬,加之精致却缺乏灵魂的美术设计,让人难以将其视为一部合格的故事片。这样的现象,不禁让我们深思:主旋律电影,为何总是难以摆脱“被玩砸”的命运?
主旋律电影,尤其是抗战题材,自电影诞生之初便有其独特的地位。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本有理由期待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涌现。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些主旋律作品,表面宣传声势浩大,实则内容空洞,难以引起观众共鸣。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生产逻辑和市场乱象?
资源与任务驱动:主旋律电影的生产困境
主旋律电影的生产,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时间节点和政治任务紧密相连。这种“任务式”的生产模式,使得电影的创作更多地服务于业绩需要和资源分配,而非真正面向广大观众。与商业大片需要经历市场严苛筛选不同,主旋律电影常常有国家意志背书和黄金档期担保,成为了各方争抢的稀缺资源。然而,这种资源与任务驱动的生产逻辑,却往往忽视了电影的艺术性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十年前、二十年前,主旋律作品尚能吸引一些有才学之士投身其中。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导演或艺术锐气已失,或只想捧人捞钱,甚至以自我意识扭曲主旋律作品的思想主题。这使得主旋律电影在导演选择上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导演选择:年轻锐气与老资历的权衡
面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困境,导演的选择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年轻导演有锐气、贴近观众,了解真实的社会舆情,但经验和资源可能不足;另一方面,老资历导演有资源、有人脉,但在艺术创作能力上可能有所欠缺。这种权衡之下,主旋律电影往往难以找到既具备艺术才华又了解观众需求的导演。
以近期这部争议电影为例,其导演虽有资源有人脉,但在艺术创作上却显得力不从心。影片中的角色缺乏情感联系,故事逻辑不伦不类,仿佛构建了一个与当时中国和现在中国都建立不起任何强有力因果关系的平行世界。这样的作品,无疑难以打动观众的心。
叙事手法:象征与还原的迷失
主旋律电影在叙事手法上,也常常陷入为了象征而象征、为了还原而还原的误区。它们在场景、事件上确实与真实历史有看似较多的联系,但具体到内核,却往往折射出空洞、苍白与软弱的精神。
要表现残暴和反抗,却缺乏胆量;要表现人在厄运之中的挣扎与斗志,又怕被扣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于是,影片的故事逻辑变得更加不伦不类,变成了类似《电锯惊魂》的封闭恐怖场景逃生片。所有的历史创痛,都被包裹在冰冷的色调与布景之中,只有始终不停歇的配乐提醒我们故事还在进行之中。
这种叙事手法的迷失,使得主旋律电影在表现历史时显得力不从心。它们无法直面历史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也无法传递出真正的正能量和历史重量。
对比优秀案例:尊重历史与人民的真实
与近期这部争议电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如《南京照相馆》等,却能够尊重历史、尊重人民,通过真实的叙事和情感表达打动观众的心。
《南京照相馆》用照片串起中国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回忆,让观众在回忆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坚韧。而近期这部争议电影,却仿佛构建了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平行世界,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
市场乱象: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在电影市场更新换代、大盘不甚景气的情况下,主旋律电影领域也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一些低质产品通过低级红的红利和政治正确的名义挤占赛道,使得好作品难以出头。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权益,也阻碍了主旋律电影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传承。长此以往,主旋律电影将难以承担起铭记历史、传递正能量的使命。
结语:正视问题,提升作品质量
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禁要反思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困境和市场乱象。只有正视问题、提升作品质量,才能让主旋律电影真正成为铭记历史、传递正能量的有力载体。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主旋律作品涌现,它们能够尊重历史、尊重人民,通过真实的叙事和情感表达打动观众的心。同时,我们也呼吁行业正视问题、加强监管,为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和市场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正视问题、提升作品质量,才能让主旋律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