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贸易博弈已进入关键阶段,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激烈交锋。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凭借所谓“盟友体系”构建对华包围圈,其中韩国成为最积极的响应者之一。美国通过威逼利诱手段,试图迫使盟友加入对华遏制行列,但多数国家对此阳奉阴违,唯有韩国持续表现出异常配合的姿态。

在航运与造船业争端中,韩国企业突然宣布加大对美投资,这一世界造船强国此举被视为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雪中送炭”。更引人注目的是,当美国提出将韩国关税从25%降至15%的条件是要求3500亿美元全额直接投资时,韩国虽称超出承受范围,仍提议设立投资基金,以贷款担保形式分十年投入——这相当于动用全国外汇储备(4100亿美元)的85%来满足美国要求。

就在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余波未平之际,韩国又抛出惊人举动。在美国总统访韩前夕,韩国突然爆发“大豆荒”——上百家豆腐坊因原料短缺面临停产。这一时间节点选择耐人寻味,毕竟大豆正是中美贸易战的核心战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国,长期依赖中国这个最大进口市场。而中国为反制美国霸凌,已转向南美和俄罗斯采购,导致美国大豆积压严重。

韩国若此时接盘美国大豆,虽能缓解美方库存压力,但实则饮鸩止渴。首先,5000万人口的韩国根本无法短期消化美国积压的数千万吨大豆,强行扩大进口必将导致市场过剩。其次,此举将使韩国粮食安全深度绑定美国——未来在驻军费分摊、贸易条款等争议中,美国可随时以大豆供应为筹码施压,这种“把命脉交给对手”的做法堪称战略短视。

更讽刺的是,李在明政府虽标榜“平衡外交”,但实际行动却不断强化韩国“美国最忠实盟友”的形象。这种谄媚姿态甚至超越日本,导致韩国在国际社会陷入尴尬定位。一旦接盘大豆成为既成事实,韩国将更难摆脱“美国附庸”标签,这对李在明苦心经营的平衡战略构成致命打击。

深层来看,韩国的战略困境源于军事驻军与经济控制的双重枷锁。驻韩美军的存在与华尔街的金融渗透,使得韩国实质上已丧失完整主权。李在明与尹锡悦政府虽政策取向不同,但在对美依附问题上本质无异——这种“战略模糊”不过是弱势国家在霸权体系下的无奈挣扎。当韩国为短期利益不断突破底线时,其付出的代价必将远超所谓“政治回报”。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