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35元天价面包遭疯抢:年轻人排队为体面还是社交幻觉?

时间:2025-10-27 07:23:29 来源:苗苗情感说 作者:苗苗情感说

北京合生汇B1层的清晨,总被一条蜿蜒三十米的队伍打破平静。这条从面包店B&C门前延伸出的长龙,比早高峰地铁更准时地出现在商场动线最窄处,成为都市消费奇观的新注脚。

保安老陈的日常工作从观察队伍开始。七点半到岗时,他总要先确认'人到了没?排到哪儿了?'。这位在商场工作五年的保安见过凌晨五点裹着羽绒服蹲点的年轻人,见过举着自拍杆直播'代购现场'的黄牛,更见过买完面包拍完照就随手将纸袋扔进垃圾桶的'打卡侠'。

这条'活着的蛇'让商场管理方头疼不已。老陈和同事需要轮班值守,防止插队吵架,还要劝阻举着自拍杆挡住消防通道的消费者。最夸张时,黄牛当众吆喝'10元进店不用排队',被劝阻时竟反问'你管得着吗'。如今商场虽增设了专用排队区与不锈钢栏杆,但黄牛只是换个角落继续'时间买卖'。

标价35元至98元的面包,实际成本不过十元。有人为'仪式感'排队五小时,有人为发朋友圈等三轮。老陈看得透彻:'他们买的不是面包,是入场券。'一张通往'我活得精致'的社交门票,在朋友圈九宫格里兑换着点赞与羡慕。

但门票再贵也抵不过时间磨损。那些在寒冬里站三小时的年轻人不会记得,自己排队买的吐司可能还不如楼下早餐铺。老陈却记得每个排队者的表情:有人举着面包盒对着灯光反复调整角度,有人买完立即撕开包装咬一口又迅速吐掉——他们要的是包装袋上的logo,不是面包本身。

这种消费狂欢背后,是当代年轻人用物质证明存在的集体焦虑。一个包、一双鞋、一个35元的面包,都成为社交货币的载体。但真正的体面从不在他人目光里,而在你是否珍惜最宝贵的时间资产。当排队三小时换来九个点赞,当黄牛赚走时间差价,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在购买食物,还是在租赁'别人觉得我很好'的幻觉?

老陈看着新一批举着手机的年轻人涌入队伍,忽然想起上周那个女孩。她排到柜台前突然哭了,说'原来我花三小时买的不是面包,是怕被朋友圈淘汰的恐惧'。这个瞬间,让在商场看过五年人间百态的保安,比谁都更接近消费主义的真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