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行业的从业者普遍察觉到,海外市场的开拓正变得愈发艰难,而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却孕育出一波又一波崭新的增长空间。这一趋势背后,实则映射出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塑过程中,一场关于产业链主导权的隐形较量正在加速展开。
多数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关税起伏这类表面现象上,却未意识到这场博弈的焦点早已跳脱传统贸易争端的范畴,演变为决定未来五十年全球制造业话语权的战略对弈。

2018年标志着全球产业链分工逻辑的重大转折。在此之前,基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此后,各国纷纷转向强化产业链自主性与安全性的战略路径。
美国持续扩大的商品贸易赤字,看似严峻,实则具有高度误导性。依据美国经济分析局于2025年2月公布的数据,2024年其商品贸易逆差高达8177亿美元,若计入服务贸易,总逆差达到9184亿美元,创下自1960年以来的历史第二高位。即便剔除转口贸易带来的统计虚增,其对中国形成的贸易逆差仍在扩大,但这并非美方真正的战略关切所在。
凭借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国能够通过发行货币换取世界各地的实际产品,因此贸易赤字对其而言,并非必须解决的经济难题。其真正目的,在于借助关税施压、技术禁运等组合手段,遏制中国从制造代工向高附加值制造跃迁的进程。
高端制造不仅带来更高的利润回报,更意味着掌握下一代科技革命的关键入口。欧洲在化工材料与半导体领域,正是依靠掌控核心技术与主导行业标准制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美国当前的一系列举措,本质上是为维护其在全球价值链顶端的既得利益。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这种外部压力既是严峻考验,也构成了推动结构升级的强大动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规模扩张的传统出口路径已难持续,唯有掌握自主研发能力,方能在动荡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中国工业体系的重要代表,家电行业最早感受到国际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波。关税政策的频繁调整成为影响出口稳定的核心变量。2018年7月,美国首次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部分家电品类被纳入征税清单。2019年5月,进一步将原定10%税率的2000亿美元商品上调至25%,冰箱、空调等大型家电全面受控。2025年4月一度升级至30%,虽经后续谈判回调,但政策反复波动使企业面临持续的经营不确定性。
过去,美国曾是中国家电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稳定的外需长期支撑着行业规模的稳步扩张。2019年关税大幅提高后,中国对美空调出口额同比下滑5%,降至105.4亿美元,其他家电品类受影响程度不一,整体对美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随后对欧盟市场的出口增长也逐步趋缓,2025年第二季度因美国关税政策短期扰动,家电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2%,但上半年整体仍实现5.1%的正向增长,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
技术封锁、物流中断、地缘风险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使得以往“走出去、扩产能”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遭遇瓶颈。然而危机之中往往蕴藏转机,“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家电行业提供了清晰的转型方向。

2021年至2024年间,国家围绕家电产业密集出台12项支持政策,涵盖产业规划引导、废旧电器回收体系建设、以旧换新补贴等多个维度,直接撬动消费支出超过2700亿元,构建起覆盖技术创新、市场激活与供应链保障的完整支持网络。需要强调的是,双循环并非闭门造车式的内向发展,而是以国内大市场为基础,反向赋能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开放路径。
2024年,我国家电内销市场表现稳健,奥维云网推算数据显示全渠道零售额达9027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则显示,限额以上企业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突破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本质上是由消费需求驱动的技术革新倒逼机制。企业唯有深入理解用户真实痛点,持续打磨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赢得立足之地。
而这些源于本土场景的创新成果,往往具备更强的可复制性,最终转化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独特优势。日本家电企业曾凭借精准契合亚洲家庭使用习惯的产品设计,先稳固本土市场,再逐步辐射全球,中国家电当前的发展轨迹,正在复刻并超越这一可持续的成长范式。

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敏锐的企业并未执着于在关税壁垒中强行突围,而是选择回归国内市场,聚焦细分需求,其中“专精特新”型企业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在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广而不精”的发展模式日渐式微,相比之下,“专注一域、深挖一口井”的策略更具生命力。与其陷入价格厮杀与份额争夺,不如在特定领域构筑技术护城河。
小米的突围之路极具示范意义,其推出的净烟机针对中式爆炒油烟重、清洁难的痛点,集中研发资源攻坚空气净化与油脂分离技术,最终在该细分品类中占据领先地位。2024年,其空调与洗衣机产品线分别斩获约15%和接近10%的市场份额,在行业整体承压的环境中实现逆势上扬,这充分说明: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远比盲目追求海外扩张更具可持续性。
不止终端品牌,上游零部件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同样表现亮眼。绿的谐波自主研发的精密减速器使用寿命可达2万小时,成本较日本同类产品降低45%,现已进入宝马、大众等国际车企供应链体系。节卡机器人开发的协作机器人凭借高精度运动控制与人机安全交互技术,成功应用于丰田、西门子的智能制造产线。

另有品牌针对母婴群体推出具备恒温保鲜、紫外线杀菌功能的小型专用冰箱;也有企业面向城市小户型家庭,打造集洗衣、烘干、自动叠衣于一体的智能集成家电系统。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既受益于政策层面搭建的阶梯式培育体系——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明确的成长通道与扶持机制,更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快速响应能力。
外部关税压力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国内政策红利降低消费者购置门槛,双重作用下,越来越多高品质、个性化、功能精准的创新产品走入千家万户。

归根结底,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顺应时代潮流而非逆势而行。关税冲突终结了靠量取胜的旧有出口模式,却催生出以内需为引擎、以专精特新为先锋的全新发展范式。当企业不再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短期订单波动,转而深耕本土应用场景、锤炼自主创新能力时,反而能在全球产业链中赢得更高的话语权重。
这正是中国制造在复杂变局中实现突破的根本逻辑: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低廉的成本或庞大的产能,而是持续迭代的技术实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把握。未来,那些愿意扎根细分领域、潜心钻研产品细节的企业,终将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