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楼市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已然割裂。新房价格虽勉强维持,但二手房市场已完全交由市场供需决定。表面数据看似平稳,然而深入市场,尤其是在看房与谈判阶段,买家与卖家均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躁与痛苦之中。这究竟是何原因?
01 真实案例:房价一降再降
以一个曾红极一时的楼盘为例,几年前需摇号抢购,180多平米的户型,去年成交价高达920万,今年年初也以880万成交。然而,此后成交量明显萎缩,挂牌价虽维持在850万,但房主心理价位已降至800万附近,个别户型差、采光不佳的,心理价甚至降至780万。带看虽多,但价格难以谈拢。
原本以为这种平静会维持至“金九银十”,但就在前几天,该小区突然成交一套正常户型,价格仅74x万,还赠送车位。小区群瞬间炸锅,有人质疑是中介为压价而放出的假消息。经核实,此成交为真。
这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整个小区的定价将以这个为基准,之前所有的定价策略均将失效。
这种情况也是过去两年二手房市场的真实写照:一套更比一套低,就看谁先扛不住了。
02 中介:房价走低的幕后推手?
谁的胜利?中介攻坚战的胜利。
不客气的说,二手房房主现在已经彻底丧失了对房子的定价权。
根本原因在于竞品增多,同一小区同时在售的房子越来越多,压迫感自然增强。同时,周边房子也在不断增加。此外,买家对价格越来越敏感,成交周期不断拉长,看了又看。在去投资属性之后,超过95%的房子成了纯消费品。虽然每个人都希望买到手后价格不跌,但实际上,折价从未停止。因为目前真正对成交价有影响的中介,为了极力撮合每一笔交易,都在卖力砍价。
有人说,房产中介被妖魔化了,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至少在目前的体系下,他们是两头吃的。
03 楼市基本面:房主、中介、买家的博弈
房主、中介、买家构成楼市的基本面。为何一进入谈价格的拉锯战,房主和买家都会陷入无尽的痛苦?
有人说,没有中介,房子怎么可能卖得掉?难道没有给2%的中介费吗?甚至3%。
有人说,挂牌价太高,活该没人买?这难道就是被PUA的理由?
不管中介承不承认,现阶段整个行业服务明显下滑,而且陷入了一种严重内耗(认识的好几个中介已经不干了,说现在不讲专业,领导天天让议价),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各种博眼球的短视频剧本,还有同行之间的互踩。客户的利益呢?收入下滑不是理由,因为向房主收的钱越来越多,忽悠买美化,最后还不是把价格一砍再砍,比的是谁价格最低。
房主想卖房,中介想开单,买家想安家,中介原本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撮合。现在呢?为了开单,拼命“假装”讨好买家。演戏就不展开说了,有多少是真实带看,有多少是真实询价,从低价诱导到情绪打压,再到压价成交,套路化交易,还有不为人所知的约签排队,通过信息差,让房东产生错觉和误判,觉得自己的房子很难卖。人和人之间最后的真诚已经没有了。
说到底,中介对信息的掌控力太强,他们决定你房子怎么定价、怎么曝光、带谁来看,挂牌价已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一点都没。
买家占到便宜了?抛开买到手之后害怕降价,有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买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房子。你咬住价格,那中介会给你推能尽快成交的房源。
现阶段,基本面一时半会难以改善,但楼市跌这么狠,房主信心彻底崩塌,中介是出力的。
本来买卖双方可以按各自意愿谈价格,却因为中介把持资源,甚至同业抢单(我说的第一个案例就是同业抢单,为了争取客户,把买家留住,有家中介不断打压对手报价),导致按照中介意愿来确定价格的高低。卖方市场的时候,不愁没有交易,中介就帮助房主抬高价格,好争取高额的中介费。市场低迷的时候,就压低房价,促成交易来开单,最让人反感的是这个时候还提高中介费。
这种行为已经扰乱市场,需要政府强势介入,一方面打破信息垄断,另一方面规范中介行为,反内卷,让交易更公平。要知道,房主是没有力量和平台去对抗的,二手房市场一直跌,买卖双方都是输家,因为买家,最后也会变成房主。
对房主来说,想要快出手,除了定价要合理(可以踩着近期成交价来定价),更要通过各种渠道挂牌,广而告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某一家中介身上,信息要多方验证,因为信任已经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