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志愿军弹尽粮绝之际,小战士吹响军号退敌获特等功

时间:2025-10-29 17:58:25 来源:云端书馆 作者:云端书馆

1951年1月的朝鲜釜谷里南山,寒风如刀,零下二十度的低温裹挟着雪粒,无情地割裂着志愿军战士的脸庞。7连阵地上,炮火连天,积雪在爆炸中融化又冻结,战壕里凝结着厚厚的冰壳,每一步都需谨慎,以防滑入弹坑。此时,战斗已持续近20小时,连长英勇牺牲,副连长重伤倒下,连队从满编状态锐减至不到一个班,能持枪作战的仅剩两三人,弹药早已耗尽。司号员郑起紧握着那把黄铜军号,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这是阵地中唯一能“发声”的物件,却已失去了传递指令的功能,直到他做出了那个改变战局的决定。

凌晨时分,英军第29旅的步坦协同攻势如潮水般涌来。坦克履带碾过雪地,发出沉闷的“咯吱”声,步兵紧随其后,在炮火掩护下步步紧逼。7连的战士们躲在残破的掩体后,待敌军靠近才扣动扳机,每一发子弹都需精打细算。副班长老王的步枪卡壳,他毅然举起枪托砸向冲上来的英军,最终倒在敌人的刺刀下。郑起原本守在电台旁,但电台已被炮弹摧毁,他只能捡起地上的步枪,加入阻击的队伍。“子弹没了就用石头,就算拼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让阵地丢了!”连长牺牲前的遗言,此刻在郑起耳边回响。

天色微亮,阵地实控面积已不足半数。南侧火力点被彻底摧毁,三名战士失联;右翼仅剩两名伤员,靠扔石头阻挡敌军绕插;郑起所在的中央掩体成了最后的防线,却也成了敌炮轰击的重心。集束炮弹接连落在壕沟口,冻土和雪块溅得满脸都是,他的左腿被弹片划伤,鲜血浸透裤腿,很快便结了冰,又麻又疼。“还有弹药吗?”郑起朝身边的战士喊道,得到的却是无奈的摇头——所有人的弹药包都空了,只剩下几颗冻得拉不开弦的手榴弹。



上午八点,英军发起了试探性冲锋。排级规模的士兵分批推进,踩着战友的尸体往上爬。郑起和两名战士轮换守在前沿,用仅剩的半匣子弹断断续续地射击。有个英军士兵快冲到战壕边时,郑起猛地扔出一颗手榴弹,“轰隆”一声,那名士兵倒在了雪地里,但更多的敌军仍在往上涌。“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撑不了多久了。”一名负伤的战士喘着气说。郑起抬头望向远处,补给线被炮火炸断,增援无望;再看阵地下方,英军的坦克仍在缓慢推进,火焰喷射器的火苗在雪地里格外刺眼——他们显然在等志愿军弹尽粮绝,再发起最后的总攻。

中午时分,战场突然安静了下来。连续数小时的爆炸声消失了,只剩下敌军坦克的机械噪音在山谷里回荡。郑起趴在掩体后观察,发现英军步兵正借着灌木和壕沟的掩护,缓慢地向阵地边缘靠近,却迟迟不发动总攻。“他们在犹豫!”郑起突然意识到——敌军虽然知道志愿军兵力锐减,却不确定是否有援军正在靠近,也摸不清阵地里还有多少抵抗力。战场的迷雾遮蔽了他们的视线,也给了志愿军一线生机。

可仅凭眼前几个人,怎么才能阻止敌军的下一波攻势?郑起的目光落在了身边的军号上。这把军号陪着他从国内打到朝鲜,多少次冲锋、撤退的指令,都是靠它传递的。现在没有命令,没有援军,甚至没有弹药,但号声或许能成为“武器”。他深吸一口气,忍着腿上的剧痛,慢慢爬上掩体顶部——这个位置没有任何掩护,在白雪和焦土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他举起军号,嘴唇贴在号嘴上,用尽全身力气,吹响了冲锋号。

“嘀嘀嗒——嘀嘀嗒——”清脆的号声穿过战壕、树林和爆破留下的空地,在山谷里回荡。正在缓慢推进的英军士兵瞬间僵住了,前排的人立刻伏地隐蔽,后排的步兵开始慌乱地集结,原本有序的推进线彻底乱了。在他们的作战经验里,志愿军的冲锋号往往意味着大部队即将发起反突击,哪怕此时阵地里只剩几个人,他们也不敢赌——谁也不知道号声背后,是不是有援军正从侧翼包抄。

号声停了,可英军的慌乱还在继续。指挥官举着望远镜,却看不清高地上的情况,只能看到那个吹号的志愿军战士还站在掩体顶端,像是在“挑衅”。犹豫了十几分钟后,英军开始组织后撤:步兵收缩到山下的集结区,坦克也缓缓向斜坡后退,原本即将形成的合围攻势,就这样被一声军号打乱了。

郑起站在掩体上,看着敌军撤退的背影,紧绷的身体终于垮了下来,重重地坐在雪地里。身边的战士们也从掩体后探出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这一声号,竟然真的把敌军“吓”退了。趁着这个间隙,他们赶紧整合弹药(其实只剩下几颗石子),把重伤员转移到相对安全的角落,用积雪敷在冻伤的手脚上。

傍晚时分,志愿军的补给小队终于沿着山路绕了过来。当看到阵地上还插着志愿军的旗帜,郑起和残存的战士们还在坚守时,补给队员们都红了眼。这场战斗,7连付出了巨大牺牲,却保住了南山高地这个交通咽喉,为后续部队的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而郑起那声“没有指令的冲锋号”,也成了朝鲜战场上的一段传奇,被收录进战区军史。

后来有人问郑起,当时站在毫无掩护的掩体上吹号,就不怕被敌军开枪打中吗?他笑着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只知道阵地不能丢,就算死,也要死在阵地上。没想到那声号,还真把敌人骗了。”1951年9月,郑起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他那把立下奇功的军号,如今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军号上的划痕和斑驳的铜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冰与火交织的岁月。

在朝鲜战场上,有太多像郑起这样的战士——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弹药,却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在绝境中创造奇迹。那声回荡在釜谷里南山的冲锋号,不仅退了敌军,更吹响了志愿军“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信念,成为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精神丰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