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安世中国向欧洲车企发出恢复供货的正式通知,附带的三项合作条件让荷兰奈梅亨总部陷入全面被动。就在前一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刚发布芯片库存预警,称核心部件仅能维持数周生产,而如今救命般的供货却需绕过总部直接与中国区对接。

安世中国提出的首要条件是要求欧洲客户重新签署专属供应协议,这一看似常规的操作实则完成了合作主导权的根本性转移。此前,所有欧洲客户的采购合同均与荷兰总部签订,中国工厂仅作为生产端存在,订单分配、出货节奏甚至利润分成均由总部掌控。
新协议将签约主体变更为安世中国,明确写入“中国区拥有产能调配、订单优先级及售后服务的最终决策权”。这一变更的底气源于东莞工厂的无可替代性:作为安世全球最大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基地,该厂承担着全球70%的封装测试任务,欧洲车企依赖的发动机控制芯片、逆变器芯片等核心器件,绝大多数出自这里。

2019年闻泰科技以330多亿元完成对安世的全资收购后,持续加码中国产能。如今东莞基地年产能已达500亿颗,占全球近半数同类产品产量。这一产能布局直接回应了荷兰政府的非法夺权行为——10月上旬,荷兰政府援引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资产,将闻泰科技持有的99.7%投票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并暂停了中方CEO张学政的职务。
但法律层面的操作未能撼动实际产能掌控力。当欧洲车企面临停产危机时,只能主动与安世中国对接,大众、宝马等巨头已着手签署新协议,承认中国区的独立运营地位。
“全流程人民币结算”的第二项条件,让荷兰总部的财务控制权彻底崩塌。安世中国明确要求,所有对欧供货交易必须通过中国境内法人账户结算,美元、欧元结算通道全面关闭。这意味着荷兰总部失去了对核心营收的截留能力,过去通过跨境结算掌控资金流的手段成为历史。

这一决策背后是抵御外部风险的现实考量。在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背景下,美元结算存在资金被冻结的潜在风险。依托已覆盖18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安世中国成功绕开SWIFT体系的限制,为交易加上了金融“防火墙”。2023年CIPS处理金额已超96万亿元,这一成熟的支付网络为半导体贸易的货币转换提供了坚实支撑。
更具冲击力的是,这一条件直接暴露了荷兰总部的“空壳属性”。安世中国贡献了集团48%的营收,人民币结算意味着这部分核心收入将直接进入中国区账户,荷兰总部的分红权益大幅缩水。如今,荷兰管理层连查询库存都需向中国区申请权限,此前试图通过切断系统权限、停发薪酬逼迫中国区就范的手段,早已随着中国区独立发放薪酬、重启生产而失效。
第三项“动态调整出货量”的条件,最能体现中国区的产业主导权。通知明确规定,对欧供货量将根据国内订单饱和度灵活调整,国内需求始终享有优先级。这一规则的落地,源于国内市场的体量优势与供应链闭环的双重保障。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稳定基本盘。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需求持续攀升,仅国内订单就可消化安世中国60%以上的产能。这种“国内保底”的格局,让其在与欧洲客户的博弈中毫无后顾之忧。当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停摆预警”时,安世中国的国内生产线仍在满负荷运转,订单排期已至2026年1月。
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则筑牢了底气根基。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对安世中国生产的特定元器件实施出口管控,这一精准调控直接掐住了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更关键的是,闻泰科技投资120亿元建设的鼎泰匠芯12英寸车规级晶圆厂已启动量产,月产能达3万片,实现了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覆盖。
同时,中国对含0.1%中国成分的稀土物项实施出口审批制度,而稀土是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全球90%以上的高纯度稀土由中国供应,这进一步巩固了供应链话语权。
荷兰总部的被动,本质是对全球产业分工的误判。其试图以“国家安全”名义攫取控制权,却忽视了半导体产业“设计-制造-封装”深度协同的特性。当荷兰总部手握设计资源却无产能支撑,最终只能陷入“有订单无产品”的窘境。欧洲车企的反应印证了产能的决定性作用: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已传出芯片短缺消息,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缩短工时,奔驰也紧急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接安世中国。

这场博弈的走向,早已超出单一企业的范畴。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的通话中明确指出,安世控制权问题是中企合法权益的底线,不是地缘政治筹码。如今,欧盟主动将即将召开的中欧出口管制对话升级为“升级版”,实质是寻求解决芯片供应危机的信号。
这一变化清晰表明,违背市场规律的政治干预终将反噬自身,而掌握核心产能与供应链主动权的一方,才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导。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安世事件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生动注脚。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将核心产能锚定本土、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企业抵御地缘风险的关键。
安世中国的三项条件,与其说是对客户的要求,不如说是对全球产业格局的一次重新定义:产能在哪里,规则就在哪里。荷兰总部的“傻眼”,为所有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脱离实际产能支撑的控制权终究是空中楼阁。而安世中国的反击则证明,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早已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信息来源:
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导体遭“冻结”闻泰科技回应:已启动一切法律与外交途径
2025-10-14经济参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