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双航母建造揭秘:四号舰与五号舰谁将突破12万吨?

时间:2025-09-28 15:45:57 来源:起喜电影 作者:起喜电影

昨晚,当我偶然刷到江南造船厂新船坞的卫星图时,内心的激动让我几乎无法入眠。



12万吨级的干船坞灯火通明,犹如一座巨大的足球场,而旁边堆放的钢板模块,竟比福建舰的还要宽出一截。这一幕,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念头:中国海军,这是要将“下一代”航母提前摆上桌面了吗?

在猜测之前,先别急着断定是核动力航母。根据我的分析,四号舰大概率仍将是常规动力,但其庞大的舰体足以容纳多达90架舰载机。

为何如此判断?我曾在大连造船厂门口与卡车司机闲聊,从他们口中透露出的“吃水10米”这一数据,与尼米兹级航母相近,却少了核动力航母那套厚重的防护舱。这无疑表明,中国海军在现阶段更注重的是“有”与“快”,而非“无限续航”。

真正让我心跳加速的,是武汉水泥航母上新舰岛的亮相。双波段雷达直接安装在舰岛顶部,比福建舰的“小帽子”整整大了一圈。



懂军事的人都知道,雷达多一层波段,就意味着空战指挥多了一双眼睛。未来,空警-600预警机在天上发出指令,歼-35战斗机就能提前半分钟做出机动,让敌人的导弹还未点火,我们就已经完成了规避。

有人担心技术跨步太大容易出问题。但我要说的是,电磁弹射的故障率已经比福特号低了六成,马伟明团队更是将“保险丝”做成了可拔插模块,即便在海上也能轻松更换。以前三天两头出故障,现在45秒就能弹射一架飞机,一口气弹射30次不停歇,这些数据我可是亲眼看过简报的。

舰载机方面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歼-35刚刚完成电磁弹射测试,就立刻挂载了无人机伙伴。攻击型在前吸引雷达,加油型在后提供支援,一套组合拳下来,作战半径硬生生多出了400公里。



这意味着,我们还没等到核动力航母,就已经把“空中外挂油箱”玩得炉火纯青了。

那么,核动力堆到底是为谁准备的呢?上海电气拿下的蒸汽轮机升级订单就是答案:过渡。先让12万吨级的船体跑起来,再塞进中核新批的ACP100S小堆,这样舰体就不用切开重装,既省钱又省时间。

中国海军的算盘打得精明——到2030年,我要拥有四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缺一艘都算输。

外网常说中国四年就能造一艘航母,像下饺子一样快。我只想说一句:他们没看到我们的工人三班倒,连除夕夜船坞里都灯火通明。

速度的背后,是模块化拼接技术的支撑。一块20米×30米的钢板,误差不到2毫米,激光焊接一次成型。



老外还在用铆钉敲敲打打,我们已经像拼乐高一样快速组装了。

不过,我也要泼一瓢冷水。船大了,人也要跟上。90架舰载机意味着每天要有200次起降,甲板调度口令超过一万句。只要一个地勤人员走神,刹车片晚放两秒,就是几千万美元的损失。

所以,下次再晒卫星图时,别只数飞机位,看看舰岛旁边那排新兵宿舍的灯是不是亮到深夜。

钢铁可以一夜成型,但肌肉记忆得靠汗水慢慢磨炼。船台再亮,也照不亮怯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