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大陆为何尚未采取军事行动收复台湾的讨论持续升温。尽管大陆军力已具备显著优势,但专家普遍认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远超单纯的军事对抗,涉及中美战略博弈、经济制裁风险、国际舆论压力以及战后治理难题等多重维度。
从军事层面看,大陆近年来军力发展迅猛。解放军装备了歼-20隐形战机、福建号航母等先进武器,并多次组织围岛演习。美军已将部分兵力从冲绳撤至关岛,承认第一岛链难以坚守。专家分析指出,大陆在军事上具备武统台湾的绝对实力,这一点已无争议。

然而,军事胜利并非问题的终点。一旦开战,周边国家如日本、菲律宾、印度等可能介入,形成多线作战局面。俄乌冲突的教训表明,原本预期的闪电战可能演变为持久消耗战。美国虽可能不直接出兵,但会通过经济封锁和周边挑事,将战火引向东海、南海甚至边境。这种持久战将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影响国家发展大局。
专家指出,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美问题,而非单纯的两岸事务。中美贸易额去年仍高达6000多亿美元,双方经济深度捆绑。特朗普政府曾将关税加至125%,结果导致美国股市大跌、消费者抢购中国货,华尔街叫苦不迭。若大陆采取武统行动,美国必将带头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其影响将远超对俄罗斯的制裁,因为中美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中美经济断链将引发全球产业链动荡。硅谷科技公司、华尔街金融机构等都将受到波及。尽管中国经济韧性强,但持久战下,出口下滑、供应链断裂等问题仍将对普通民众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专家强调,这并非不敢打,而是经过权衡后认为,打起来的经济代价太大,一旦停不下来将自伤元气。
在国际舆论方面,大陆若采取军事行动,西方媒体必将大肆渲染中国为“侵略者”。台湾近年来大力宣传自身为“民主灯塔”,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支持。加拿大魁北克、英国苏格兰等地的公投自决案例,可能被西方国家用来指责大陆。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因领土争端对中国保持警惕,一旦开战,他们可能形成反华圈子,迫使东盟、南美国家选边站队,切断经济联系。

中国目前的外交攻势旨在争取周边团结,但战争一旦爆发,公信力将大幅受损。专家分析指出,师出无名的问题难以解决。在台湾未出现重大挑衅行为的情况下,动武将被视为野蛮行径,面临国际孤立的风险。
战后治理问题才是专家所说的“停不下来”的核心。台湾拥有2300多万人口,民意调查显示80%以上民众不愿统一。武统后,抵抗可能不仅来自军队,民众也可能武装起来,城乡各地将面临诸多麻烦。重建需要巨额资金,修复战损、提升民生水平需超过战前标准,但国际制裁将延伸至台湾,经济恢复缓慢,大陆需长期补贴。

政治上,台湾拥有成熟的选举体系和分权制衡机制,民众习惯自由表达。直接管辖可能激起仇恨,引发更多国际批评。实施“一国两制”也面临挑战,香港经验表明麻烦不小。台湾选举可能选出反大陆领导人,大陆难以控制。游行、抗议、消极抵抗等行为将使治理陷入困境。
专家陈向阳指出,这可能成为长期病灶,拖累大陆发展,得不偿失。除非台湾跨越红线如公投独立,否则大陆不会轻易动武。阎学通教授在外交事务杂志上表示,中国不设统一时间表,最关注的是经济增长。2025年习近平新年讲话强调两岸一家亲,但未提及武统时间。国台办回应学者言论时也表示,统一是历史任务,但不会急于动手。

目前,在统一状态下,台湾经济衰退,大陆可利用台湾牵制美国。未统一时,台湾像鸡肋,管理成本高。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教训表明,开战容易但赢了也会毁经济。中国的威胁持续存在,但清洗和削弱开战意愿,给台湾时间强化防御。
美国专家对此展开辩论,有观点认为2035年前武统可能性存在,但代价高昂,北京不会轻易动武。也有专家反驳称,引发地区战争将终结中国梦,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专家一语中的:大陆不是不敢收复台湾,而是打起来可能停不下来。军事胜利后,经济、舆论、治理等问题将接踵而至。因此,综合运用外交攻势、经济粘合等手段削弱美国影响,平稳推进两岸统一更为明智。两岸统一势在必行,但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特朗普关税闹剧暴露了美元霸权危机,中国通过增持美债稳住了局面。周边稳定是关键,利用经济团结亚太、扫清障碍。最终,大陆将主导统一进程,平稳推进。这不是拖延,而是聪明的打法,可避免得不偿失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