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荷兰强抢安世芯片厂反遭反制,本田停产暴露欧洲车企困境

时间:2025-10-30 06:16:17 来源:谛听骨语本尊 作者:谛听骨语本尊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荷兰工厂,这一事件引发全球产业链震动。这场看似突发的行政干预,实则暴露了西方国家对核心技术垄断的焦虑,而后续发展更印证了技术主权对现代工业体系的决定性作用。

技术反制:12小时破解封锁的供应链奇迹

荷兰政府接管当日即罢免中国籍CEO,冻结超千亿资产,试图掌控这家年出货量超500亿颗汽车芯片的龙头企业。然而他们很快发现,核心生产链早已转移至安世中国东莞、上海工厂。中方团队仅用12小时便突破技术封锁,通过全国协作重建完整供应链,工人三班倒实现产能全开。

三记重拳:重构全球芯片贸易规则

安世中国恢复供货后提出三项新规:第一,废除所有与荷兰总部签署的合同,要求欧洲车企重签协议;第二,强制使用人民币结算,规避美元金融制裁;第三,建立供应优先级制度,国内订单优先保障。这些措施直接切断荷兰方面的利润来源,使所谓“接管”沦为空壳运作。

产业链地震:本田停产背后的欧洲困境

新规实施后,全球车企立即遭遇芯片荒。本田加拿大工厂被迫将产能削减50%,并计划10月底停产一周。大众、宝马等企业虽紧急启动协议签署流程,但仍面临至少两周的供应延迟。反观国内车企,凭借稳定芯片供应加速技术迭代,形成对欧美品牌的弯道超车。

18天反转:从强硬接管到紧急求和

荷兰政府原计划通过掌控安世获取技术红利,却陷入双重困境:既无法恢复生产,又背负破坏市场秩序的骂名。面对欧洲车企集体施压,荷兰不得不在事发18天后启动与中方谈判,试图通过让步挽回损失。但中方明确表示,技术主权不容谈判,任何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规则基础之上。

深层启示:技术自主决定产业话语权

这场博弈揭示现代工业三大规律:其一,芯片产能集中度越高,供应链风险越大;其二,人民币结算体系正在突破美元霸权;其三,技术主权国家掌握产业链定价权。安世事件证明,当中国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即便面对行政干预,仍能通过市场规则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随着大众、宝马完成新协议签署,全球芯片贸易正式进入“中国规则”时代。这场由荷兰政府挑起的闹剧,最终成为技术自主战略的生动注脚,也为全球产业链治理提供了全新范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