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拖了7年,不许中新建使馆,英首相继续头铁,中准备算总账了

时间:2025-10-30 10:52:41 来源:艾米手工作品 作者:艾米手工作品

一片地,七年未批。2018年,北京在伦敦市中心买下一处地块,计划兴建新使馆,流程一开始看似顺利。英方随后却层层设卡,从地方到中央,批不下来,也不拒绝。

时间一拖七年,至今工地荒废,项目停摆。如今,耐心见底,中方亮出警告。英方却再度强硬,首相一句“不受压力”,将审批时间继续推至12月。



购地批准,突然冻结,七年无解

2018年春,Royal Mint Court易主。这片毗邻伦敦塔的地块原是皇家铸币厂,占地逾万平方米,地段优越,战略敏感。

中方通过正规程序购入,明确用途为兴建驻英新大使馆。交易完成,产权清晰,英媒披露时任外交大臣约翰逊致函中方外长,表示英方支持并认可选址。



建设规划迅速启动,设计方案参照伦敦历史建筑法规调整,聘请本地合规顾问,图纸初期未遭实质反对。

局势变动发生在2022年。地块所属塔哈姆雷特区议会召开听证会,以多数票否决中方提交的规划申请。会议纪要称“安全隐忧”“邻居反对”“公众意见未征询充分”,但未涉及设计合规问题。

英媒指出,当时现场出现匿名信件,声称“项目或威胁社区稳定”。审批理由偏离规划标准,更像政治判断。



地方否决后,英政府接管。2023年初,住房与城乡事务部宣布启动“高级审查”,项目上收中央。中方随即补交材料,多次调整方案,并称“完全符合英方法律,且已通过安全评估”。

此后,审批流程停滞。Royal Mint Court成为封闭工地,铁门紧锁,规划牌子挂了七年未动。

英方回应始终如一:流程还在走,评估尚未完成。具体卡在哪,从未明确。项目既未通过,也未被拒。拖延,成了唯一行动。



英国的七年“拖延战术”

2025年10月,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一句话引爆话题。中方发言人公开点名英国,称其“合同精神缺失,严重失信”,并指出中方对新大使馆项目“已等待七年”,英方如仍拖延,将“承担一切后果”。这是中方首次以正式口径将“新使馆事件”定性为信义问题。



几天后,英国媒体迅速跟进。多家英媒披露,原定于2025年10月作出的决定再次推迟,延期至12月10日前后。住房与城乡事务部未公布任何新评估,只是草草说明“尚需时间完成审批”。背后是否存在高层干预?是否另有考量?外界开始发问。

此时,英国国内气氛紧张。2023年那起“涉华间谍案”刚刚收场。两名英国男子曾被英方以“涉嫌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起诉,案件轰动全国,保守党媒体铺天盖地炒作“对华警惕”。但到了2025年9月,因证据不足,检方撤诉,案件无疾而终。

撤案引发轩然大波。保守党阵营抓住工党政府不放,称斯塔默领导下的外交路线“对华过于软弱”,要求首相对中方“更强硬、更主动”。英国国内政治氛围迅速转向,涉华议题成为选举博弈核心。



此时此刻,中国使馆项目成了一个可见、易控、有象征意义的工具。不批准,不需承担实质外交后果;拖延,却可以释放强硬信号,向保守党交代,也能向华盛顿“对冲”。美国方面的表态更添压力。据英媒报道,2025年6月,白宫安全顾问曾通过渠道向英国唐宁街传达担忧,要求对中方项目“从严审批”。理由仍是那句老话:安全风险。

没有官方记录表明白宫干预,但媒体引用匿名官员称:“批准新使馆将影响美英贸易信任基础”。这句话分量不轻。英国经济疲软,对北美市场依赖度升高,工党政府急需外贸缓解国内失业压力。


中国现在的驻英使馆地址

于是首相斯塔默亲自发声。10月28日,面对议会质询,他一句“不因外部压力做决定”,句式强硬,立场模糊。既不说批,也不说不批,只强调“英国不受威胁”。

中方反应迅速,外交部连发数稿回应,措辞愈发严厉。“契约精神”“信义问题”“严重拖延”接连出现。至此,项目已不再是建设问题,而是国家关系中的象征性拉锯。审批程序成为挡箭牌,技术理由变成政治语言,审批权力演化为一种外交资源。



同时,伦敦本地舆论也有所转向。数家城市发展组织呼吁政府不要将城市规划工具化,强调该项目“能改善社区环境,带动就业”,长期搁置“浪费宝贵资产”。但这些声音在主流政治中被边缘化,无法改变议程。

Royal Mint Court依然封闭,铁门依旧紧锁。七年过后,工地空无一人,审批流程仍卡在不明节点。项目命运被嵌进外交博弈、政党争斗、安全焦虑、舆论操作之中,成了一场典型的国际政治风暴缩影。



地皮批不了,安全说不清,拖延七年成死局

表面是审批,实则是博弈。Royal Mint Court的建筑方案早在2021年前就完成初稿,由英国本地建筑事务所主导,配合中方提交资料。

方案总体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涵盖办公、接待、保安、技术维护等功能。设计语言低调收敛,外观融合历史建筑风格。项目聘请英方历史保护专家团队,全案依据英国《规划与建造法》执行。

关键卡点不在图纸,而在审批口。按照英方城市规划体系,伦敦塔哈姆雷特区议会拥有初步审批权。2022年12月,该议会召开听证会,专门审议中驻英使馆迁址规划申请。会议最终投票结果为反对通过。



理由五花八门,却都指向非规划层面。议会会议记录列出“安全隐忧”“邻里反馈”“政治敏感性”“公众质疑”多个理由。记录显示,部分反对者在发言中提到“英国安全机构曾表达担忧”。但相关情报从未对外披露。

问题到这一步还未封死。英国内阁在2023年初宣布,考虑到案情复杂、社区敏感、国家安全层面因素,将该项目从地方议会“召回中央”,由住房与城乡事务部接管审批权。这一步法律上是可行的,但意味着该项目被纳入国家级政治议程。

中央政府接手之后,流程却几乎停摆。媒体多次申请信息公开,但相关部门只回复:审查尚未完成,需等待进一步评估。2024年中方再次按英方新指引提交技术材料,涵盖基础设施、电力供应、通信防护等内容。



到了2025年秋,媒体披露的细节显示,中方提交的设计方案“未被完整接受”。英方住房大臣暗示,图纸“存在删节部分”,希望“获得未打码版”。这一表态引发争议,因为没有法律规定要求外方递交“无删改图纸”。

这成了一个技术性陷阱。图纸到底删了什么?是否属于主权范围?英方并未具体说明。中方则反复强调,“所有提交材料已满足英方审批标准”。没有哪一条法规显示不打码就是审批前提。

更关键的是,“安全风险”从未被量化。没有调查、没有报告、没有定性说明。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称,有英国情报系统曾内部建议“不应允许使馆靠近核心基础设施”,但消息从未公开,也未被证实。



七年,变成一种消耗战。中方多次公开呼吁尽快履行承诺。英方却一再以“仍在审查”为由推迟。项目未否决,也未通过。审批文件一张都不动,审批流程一次都不开。

Royal Mint Court仍静默无声。曾规划中英交流的外交基地,如今成了政治冻结的样本。审批流程成为一种“无期限的工具”,而不是规则驱动的机制。



一纸批准书,三层权力博弈

最初,项目获得的是外交系统的欢迎。2018年,鲍里斯·约翰逊签署的信件,属于外交授权范畴。信件表达明确,称英方“原则支持”中方在皇家铸币厂设立大使馆。这一表态,具象征性政治支持价值。

但英国行政体系并非垂直管理结构。外交部批准选址,并不意味着地方议会与规划部门必须照办。特别是皇家铸币厂所处位置特殊,历史保护级别高、周边密集住宅、邻近重要市政设施,项目审批需经过地方议会、环保局、文化遗产部门等多级会签。



第一层博弈在地方议会。塔哈姆雷特区政治氛围敏感,长期由工党与绿党主导,对外交机构扩张本就保持警惕。2022年议会投票反对项目,不是基于图纸问题,而是因为“中国项目”三个字。

第二层是中央部门。住房与城乡事务部理论上可统一协调审批,但面对媒体压力、国会质疑、国际形势变化,也采取“技术拖延”策略,不主动表态、不做实质决策。每次媒体发问,回复都是“等待补充材料”。但补了什么、缺了什么,始终没有文件披露。

第三层,则是外交与安全系统的拉锯。“安全风险”在媒体报道中屡被提及,却从未以报告形式呈现。英国国内是否真有安全机构出具评估?是否将该项目上升为国家安全等级?公众看不到任何明确材料。“安全”变成一个口头关键词,却成了拦路大旗。



整个审批过程呈现三种权限之间的结构性博弈:外交系统推动、地方议会抵制、中央政府拖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已经完成的商业交易上。地已买下,图纸递交,审批程序走了一轮又一轮,却始终卡在“下一步”。

真正僵局的根源,是政治意志而非技术问题。审批路径清晰,但走不通;法规条文可依,但不引用;材料合规,但无人审核。中英双方在表面上仍维持外交礼仪,底下却早已进入“文件对抗”模式。



截至2025年10月,该项目依然没有明确审批时限。英国政府给出的最新说法是“将在12月10日前决定是否通过”,但这并非首次设限。过去七年,类似时间表已经出现至少五次,无一兑现。

而Royal Mint Court这块地,仍静静矗立在伦敦塔下,七年之间,一砖未动,一锤未下。它原本是外交升级的象征,如今成了外交对峙的象形符号。

参考信源: 《外交部:英方应尽快批准中方在英设新使馆项目》 —— 新华网,2025年10月17日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就新馆项目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官网,2025年9月11日 《驻英国使馆:敦促英方摒弃政治操弄,推进新馆审批》 ——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