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逐渐浮现:国内大学普遍出现了“高中化”管理趋势。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日常管理上,更延伸至就业市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将通过网友整理的实例,深入剖析这一现象。
大学,本应是培养独立思考、自主管理的殿堂。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采用中学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大学生,这种转变令人惊讶。从查寝到限制自由活动,从要求请假条到家长群的出现,大学生似乎正在被当作孩子一样管理。

河南理工大学的一个案例尤为引人注目:该校甚至对博士生实行查寝制度,夜不归宿也要受到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无疑将大学生推向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不仅如此,大学教授与学生的交往空间也受到了限制。曾经自由自在的师生聚餐,如今也变得拘谨起来。这种变化,无疑削弱了大学的人文氛围和学术自由。

跨校团建活动的减少,更是让大学生的社交空间变得狭小。曾经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如今似乎变得单调乏味。

这种“高中化”管理现象,不仅限于大学校园。它甚至已经蔓延到了就业市场。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也开始采用类似的管理方式,要求新入职员工加入家长群,布置家庭作业等。这种变化,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有网友回忆起以前的大学生活,那时的大学生被当作成年人看待,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尊重。然而,如今的大学生却似乎被剥夺了这些权利。


现在,大学生想要出校门,往往需要请假条。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也削弱了他们的独立能力。

硕士博士生也不例外。他们同样需要遵守严格的管理规定,甚至需要父母的批准才能进行某些活动。这种管理方式,无疑让大学生感到更加压抑。

对于这种现象,有网友认为这是“求仁得仁”的结果。然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大学和部分企业对大学生心智和社会能力的不信任。他们将大学生视为天真而又愚蠢的对象,从头到尾进行管理。



武志红的那个著名论断再次被人们提起:中国的大学生,似乎一辈子都被视为孩子,而不是一个可以独立选择和面对人生的成年人。这种现象,不仅令人深思,更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总之,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高中化”管理现象,已经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管理方式,尊重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