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3.75%至4.00%之间。这是继9月17日降息25个基点后,美联储再次采取行动,也是自2024年9月以来的第五次降息,引发全球市场广泛关注。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12月是否继续降息仍存在不确定性,政策调整将基于经济数据表现灵活决策。这一表态凸显了美联储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审慎态度。

对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美联储降息并非“大水漫灌”式的直接刺激,而是通过融资成本、政策空间、资本流动三条路径,带来结构性、差异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含机遇,也暗含挑战。
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国基准利率下降,进而推动全球贷款利率走低。这一变化对中国消费者和购房者产生直接利好:
1. 房贷一族迎利好:对于计划购房或置换房产的人群,银行房贷利率可能随之下降,月供减少或贷款额度增加成为现实。对于已背负浮动利率房贷的购房者,利息支出也将直接降低,减轻还款压力。
2. 车贷、消费贷更轻松:计划购车、装修或进行大额消费的人群将受益。降息通常会使车贷、个人消费贷款的门槛和利率降低,让“先享受后付款”的成本更低,刺激消费需求。
3. 信用卡账单压力减轻:许多信用卡的循环利息与基准利率挂钩。降息后,分期还款或只还最低额度的持卡人所需支付的利息将相应减少,缓解财务压力。
简而言之,美国降息相当于给全球“资金价格”打了折,鼓励借贷、消费和投资,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财务灵活性。
凡事有利必有弊。降息对借贷者是利好,但对依赖存款利息获得收入的人群则可能构成挑战:
1.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低息吸储,高息放贷”。当放贷利率因降息而下降时,银行自然没有动力为存款支付高额利息。因此,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产品的利率很可能随之降低,影响储蓄收益。
2. 理财产品收益下降:货币基金(如余额宝)、银行理财等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国债、央行票据等安全性高的资产。降息会导致这些资产的收益率普遍下降,进而使得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随之下行。对于保守的“储蓄者”而言,“钱生钱”的速度将变慢,单纯存款的吸引力下降。

回到所有人关心的房地产上,由于上月美联储降息时中国未跟随调整,本次降息后,国内在11月20日跟随降息的可能性明显加大。然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美联储降息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国内的房地产政策、市场供需关系、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变化等对楼市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关键。
对中国而言,美联储降息最直接的价值在于释放货币政策空间。此前长期存在的中美利差压力显著缓解,央行无需过度消耗外汇储备稳汇率,为国内降准降息打开了操作窗口。全球重新进入低利率时代,越来越低的利率成为越来越长的杠杆,将撬动资产价格重构。
美联储降息对房企融资的影响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从海外融资看,美元债成本下降确实为优质房企带来喘息之机。例如,宝龙地产若存量美元债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约500万美元;新城控股、绿城中国等龙头近期重启美元债发行,票面利率较去年下降1—2个百分点,印证国际资本信心的修复。这种改善直接缓解了头部房企的境外偿债压力,为其项目交付与新开发注入流动性。
但对行业多数主体而言,融资困境并未根本扭转。截至2025年9月,新增出险房企数量虽有收敛,但存量债务兑付压力仍存。多数出险企业的债务重组依赖境内司法程序,外部宽松难以快速穿透至资金链末梢。中小房企更因信用资质不足,仍面临融资渠道收窄的困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6.2%,个人按揭贷款降幅达11.4%,销售端疲软进一步制约了现金流修复。
本质上,降息推动的是融资资源向头部集中,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加剧。财务稳健的国企与完成重组的头部民企将借机扩大优势,而尾部企业淘汰进程将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成为必然趋势。
房贷利率调整是购房者最关注的焦点,也是降息传导中最具民生属性的环节。当前市场普遍预期,未来3—6个月5年期以上LPR有望下调10—15BP,这将直接转化为购房成本的降低。
从实际效益看,这种调整的减负作用显著。以100万元30年期房贷计算,利率每降0.25个百分点,月供可减少约140元,30年总利息节省超5万元;若LPR下调15BP,月供减少幅度可达600—900元。目前国内部分城市房贷利率已降至3%左右,若叠加此次降息红利,首套房贷利率有望跌破4%,甚至出现“2字头”利率的可能性。这对刚需群体而言,无疑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兑现。

需清醒认识到,房贷利率已处于“政策底”区间,进一步下调空间有限。央行明确表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政策重心更侧重优化信贷结构而非单纯降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尤其收窄。更关键的是,利率下降并非激活需求的“万能钥匙”。2025年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降幅收窄至-4%,主要源于基数效应,真实需求仍处筑底阶段——居民收入预期改善不足、就业稳定性担忧等内生矛盾,才是制约购房决策的核心因素。
美联储降息驱动全球资本重配,中国楼市确实迎来外资流入窗口,但这种流动具有极强的选择性,与“全变天”的判断相去甚远。

从流向看,外资呈现“精准聚焦”特征:一方面集中于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的核心资产,如北京、上海的高端住宅和长三角优质写字楼;另一方面偏好持有型资产,通过私募基金、REITs等形式参与城市更新。施罗德资本联合西子国际发起30亿元基金布局长三角就是典型案例。政策层面,外汇局将港澳居民购房结汇便利化措施推广至全国,允许凭购房合同先行结汇,进一步降低了外资入场门槛。
这种流入已显现市场效应:上海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逆势上涨0.4%,成为全国唯一正增长的一线城市;杭州、上海等城市优质地块竞拍溢价率回升至3%—8%,反映资本对核心资产的长期看好。但对多数区域而言,外资影响微乎其微。三四线城市因库存高企(部分去化周期超36个月)、人口持续流出,难以吸引外资驻足,二手房价格同比跌幅甚至超过6%。历史数据同样印证,2019年降息周期中,外资仅增持保利发展等龙头房企股票,对中小城市楼市毫无拉动作用。
美联储降息带来的并非中国楼市的“泼天富贵”,更非融资、房贷、外资领域的“全变天”,而是分化加剧下的结构性机会。
从融资看,利好集中于头部房企,行业风险出清仍在持续;从房贷看,利率下行能降低购房成本,但需求复苏依赖收入预期改善;从外资看,仅核心城市优质资产受益,多数区域仍陷调整。这种格局源于楼市的深层转型——供需结构从总量过剩转向结构失衡,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房住不炒”的政策定力更决定了普涨行情难再现。
对购房者而言,核心城市改善型住宅可重点关注,利率下行窗口与资产价值韧性形成难得共振;对房企而言,需借助融资成本下降加速债务重组与模式转型;对市场而言,应摒弃“全变天”的幻想,正视结构性调整的本质。在内外政策的协同作用下,楼市正逐步迈向新均衡,但这一过程注定渐进且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