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海燕”导弹量产:西方战略威慑格局面临新挑战

时间:2025-10-31 03:41:22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 据《俄罗斯报》10月27日刊登题为《“海燕”的量产为何给西方泼了一盆冷水》的文章,作者阿列克谢·列昂科夫通过编译分析指出,俄罗斯“海燕”战略巡航导弹的量产计划正引发西方战略界强烈震动。这款由普京总统于2018年首次公布的“末日武器”,经过七年研发测试后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其技术特性与战略价值远超西方预期。

核动力特性重塑战略威慑格局

作为全球首款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具备三大颠覆性优势:其一,理论上可实现无限射程,通过核反应堆提供持续动力,突破传统导弹的燃料限制;其二,飞行轨迹不可预测,能在极低空进行复杂机动,有效规避防空系统拦截;其三,可搭载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形成双重威慑能力。俄军方披露的测试数据显示,该导弹在21日试射中飞行14000公里,空中停留约15小时,验证了其战略打击能力。

挪威军事情报机构证实,此次试射采用核动力推进系统,射程覆盖北美全境。美国空军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在报告中承认,这种“独特的武器”将迫使北约重新评估现有反导体系的有效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海燕”可针对敌方防空节点实施迂回打击,其5万吨当量核弹头足以瘫痪关键军事基础设施。

技术突破与潜在风险并存

尽管“海燕”被视为战略平衡的颠覆者,但其技术可靠性仍存争议。英美安全情报协会分析指出,核反应堆对环境因素高度敏感,空气湿度变化、极端天气条件都可能影响系统稳定性。更严峻的是,导弹若在俄本土坠毁,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这种“双刃剑”特性迫使研发方必须解决安全冗余设计难题。

军事专家同时指出,虽然“海燕”具备长时间滞空能力,但其亚音速飞行速度使其易受高超音速武器威胁。不过俄方强调,该导弹的核心价值在于战略威慑而非战术对抗,其存在本身即构成对北约东扩的有效制衡。正如普京所言,此次量产决定向西方传递明确信号: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绝不会屈服于军事压力。

地缘博弈中的战略筹码

在俄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续约谈判关键期,“海燕”的量产为莫斯科增添重要谈判筹码。若条约得以延长,该导弹的产量将受国际监管;若谈判破裂,俄罗斯将根据国家安全需求自主决定生产规模。这种灵活性使“海燕”成为俄方应对北约军事部署的“不对称回应”,特别是针对美国在欧洲部署“战斧”巡航导弹的针对性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海燕”仅是俄罗斯新型核武库的一部分。俄军方同步推进的“波塞冬”无人潜航器(核动力鱼雷)与“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共同构成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这些装备的陆续服役,标志着全球战略稳定格局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俄罗斯国旗(德新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