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林小艺】编者按:近日,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播,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早期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隐蔽战线英雄们,再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他们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生命,慷慨赴义。《沉默的荣耀》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沉默”与“荣耀”?《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该剧史实顾问、历史脚本《冷月无声:吴石传》的作者郑立,听他讲述剧集背后的真实历史。

在台北期间的吴石
“他的每次重要选择都是为了民族大义”
“吴石的伟大,并非体现在某个孤立的瞬间,而是贯穿于他一生中的每一次重要选择。”郑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吴石的每一次抉择,都是为了救国图存、为了民族大义。
从日本带回56箱资料,投身抗日情报战
吴石,这位国民党军中少有的文武兼通的儒将,在抗日战争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屡建功勋。解放战争时期,他毅然选择为中国共产党工作,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军事核心机密的搜集与传递,参与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发展组织骨干等大量工作。
“吴石17岁时便弃学从军,参加北伐,高唱‘生平志愿,为国牺牲’的《祈战死》歌曲奔赴前线。”郑立介绍道。青年时期,吴石曾赴日本学习,1928年至1934年在日本陆军大学深造。身处日本,他却一直心系对日作战,搜集日本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的信息,甚至常去日本军港等军事基地进行调查。1934年回国时,他带回了整整56箱资料,其中绝大部分是日本国情、军事情报,为他日后开展对日作战情报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
“回国后,吴石并未选择‘油水’多的部门,而是加入了‘参谋本部第二厅’,一个专门研究日本国情及搜集军事情报的机构。”郑立说。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吴石主持的国民党对日情报研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1939年日本对苏联发动“诺门罕战役”时,苏联方面正是利用了吴石提供的情报,取得了粉碎日军军事进攻的战果。
赴台从事隐蔽战线,冒极大风险输送情报
吴石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无疑是1949年8月选择赴台继续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吴石是福建福州人,与台湾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郑立介绍称,吴石很早就关注台湾问题,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坚定认为一定要把台湾“带回家”。
1941年12月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后,吴石便开始进行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1944年初,他提出以福建旅桂同乡名义召集座谈会,研究成立“闽台协会”,组织筹备收复台湾事宜。1944年5月,闽台协会总会在广西柳州成立。
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吴石跟随国民政府“台湾宣慰团”第一次踏上台湾岛,对台湾有了直接且具体的感受。回大陆后,他对地下工作的助手说:“如果进步力量有办法派些人员去台湾工作,这倒是个好机会。”这说明吴石当时认为应该尽早布局台湾,往台湾派地下工作人员。
1949年6月,吴石与福州同乡、中共秘密党员吴仲禧见了最后一面。吴石表示,福州绥靖公署任职结束后,他要到台湾去。吴仲禧请他考虑是否有把握,如果不去,可以就此留下,转赴解放区。吴石坚决表示,自己的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不算什么。1949年8月,吴石与妻子王碧奎和年龄最小的一双儿女飞赴台湾,留下大儿子和大女儿在大陆。
郑立表示,去往台湾之后,因为海峡阻隔,吴石实际上中断了与我党的联系。尤其是在台湾的“白色恐怖”时期,从事情报工作极其危险,他本可以放弃危险的地下工作独善其身,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早日解放台湾,吴石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冒着极大的风险前往香港与我党驻港情报组织接上关系。
除了开展情报工作外,吴石赴台后为早日解放台湾,一直策划在台湾发动阵前起义。“吴石曾派人将其发动阵前起义的计划和部署送回大陆,这个过程相当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目前公开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郑立称。
1950年3月,吴石不幸暴露,在台湾被捕入狱。
被捕之后,吴石提出想和同样身处狱中的妻子王碧奎见上一面。两人的会面经过后来被王碧奎记录下来,写在给儿子吴韶成的信里。王碧奎在信中写道:“爹爹知道自己活不成了,所以求管理人要见我。我们二人相见极为悲伤。爹爹亲口交代遗嘱,最放心不下就是在大陆两兄妹,不知大学能读毕业否?希望两兄妹能成家立业,我就安心了。大概你不久就可以回家,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千万不可去胡思乱想,自己要坚强保重身体,这家全靠你照顾,两个小孩不懂事,好好抚养成人,我的事你不要管。听你爹爹几句话我悲伤不已,你爹爹实在很勇敢,只顾关心儿女,自己不在乎。”
“在这封信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丈夫和父亲的内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家庭,这就是一个大丈夫的选择。”郑立说。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1950年6月10日,国民党特别军事法庭进行秘密审判,吴石被宣判死刑。他当庭留下绝笔:“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之后,吴石从容走下刑车,英勇就义。
“我党负责情报工作的李克农同志得知吴石牺牲后,为妥善安排相关事宜,连续几天没有合眼。”郑立介绍称,吴石情报组遭到破坏后,党组织第一时间启动了营救计划,然而国家局势动荡,营救行动遇到重重阻碍,为优先确保未暴露同志的安全转移,对烈士家属的接应照顾只能暂缓,并秘密推进。
组织上请当时在上海工作的何康将吴石牺牲的情况当面告诉其在大陆的子女,并告诉他们,吴石的其他家人还在台生活,情况不明,一些与吴石有关联的同志还在台湾继续工作,请他们注意保密,不要透露吴石在台从事地下工作的相关事宜。
“正是这样的保密措施,当时确保了吴石家人在台的安全,也保护了其他在台工作的同志。”郑立表示,隐蔽战线的特殊性让“隐姓埋名”成为很多人的常态。“他们的事迹我们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法知道。也许他们的姓名永远无法被镌刻在丰碑上,但他们的贡献已经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他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台媒形容聂曦“形象英武、大义凛然”,骨灰归乡成遗愿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尽量做到还原历史事实,让更多人了解吴石情报小组的故事。不过郑立认为,仍有许多人物故事因剧情铺展的限制及艺术结构的要求无法呈现,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公众进一步深入了解与铭记。

英勇就义前的聂曦
“历史上包括吴石在内一同牺牲的共有6位烈士,除了剧中呈现的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之外,还有吴石的副官王正钧以及作战参谋林志森,他们当时主要负责帮吴石搜集情报和传递情报。”郑立表示,从公开史料看,20世纪50年代在台牺牲的英雄非常多。台湾省有一个所谓的“国史馆”,里面保存了很多20世纪50年代在台牺牲的地下工作者的卷宗。“在那个特殊时期,每一位‘坚守者’都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对他们充满敬意。”
郑立认为,当下还有一些“未了之事”让他感到遗憾。“吴石、朱枫、陈宝仓三位烈士的骨灰已经归乡,但是聂曦的骨灰目前还在台湾,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没有回到故乡。”郑立说,聂曦跟随吴石赴台是为了让台湾早日回家,他本人的愿望也是完成任务后尽早回家,但最终牺牲在台湾。他就义时身着衬衫,笑对死亡,当时台媒形容他“形象英武、大义凛然”。
“中国人的传统讲究叶落归根,聂曦的回家之路确实太漫长了,我想呼吁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做这件事。”郑立说,“《沉默的荣耀》中有一首歌曲叫《团圆》,我很喜欢‘团圆’这个词。我认为,对吴石等在台湾从事地下工作的无名英雄最好的告慰,就是早日实现两岸‘团圆’,这也是在台牺牲英烈们的遗愿。”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