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短剧产业大迁徙:西安、郑州崛起,横店面临新挑战

时间:2025-10-31 10:15:48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中国企业家杂志



“竖屏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短剧制作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迁徙,西安、郑州等新兴城市正以黑马姿态冲击传统影视重镇横店。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马吉英

见习记者陈浩

编辑|马吉英见习编辑|张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西安高新区电子谷,一栋看似普通的20层写字楼,如今被冠以“西安小横店”的称号。这座名为“孚希AI影视中心”的建筑,自今年3月运营以来,月均接待200个剧组,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短剧拍摄基地之一。1-10层被改造成医院、学校、办公、酒吧等多样化棚景,高层则设有版权交易、影视教培等配套服务,形成完整的短剧产业链。

走进大楼,二楼“豪宅”内保姆身份反转的戏码正在上演,四楼“总裁办公室”里商战激烈,五楼“病房”中垂危病人即将穿越时空——这种高密度、高效率的拍摄场景,已成为西安短剧产业的日常写照。

相似的产业变革也在郑州上演。占地2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的“星河古装短剧拍摄基地”近日开放,每日可接待3-5个剧组,30多个唐宋古装场景满足80%的古装拍摄需求。更引人注目的是聚美空港基地,由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创立,每日十几个剧组同时开机,成为郑州规模最大的短剧生产中心。

过去一年,短剧爆发引发的影视资源大迁移,让西安、郑州与横店这三大城市,在短剧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



成本优势成为西安、郑州崛起的关键。两地影视基地收费仅为横店的1/10(300元/小时或3000元/天),人力成本同样低廉。西安制片人透露:“在大学城招募学生当背景板,100元包盒饭就能解决,而在横店,类似角色需支付200元。”这种极致性价比,吸引大量制作方转移。

横店曾是短剧爆发的最大受益者。2023年初,短剧剧组迅速占领横店影棚,瓜分13万在册演员资源,每日近百个剧组同时开机,被媒体戏称为“竖店”。山海星辰创始人周培金回忆,当时团队从网文转向短剧,第一站就直奔横店。

但暴富神话催生的行业内卷,让横店的优势逐渐消退。2024年,制作成本从五六万元飙升至数百万元,微短剧内卷倒逼演员演技、拍摄团队、后期剪辑全面升级。东阳清影传媒创始人黄裳指出:“现在短剧制作精良度已接近长剧。”

在此背景下,西安、郑州凭借交通、人口、取景资源等优势,掀起一场由“成本控制”驱动的短剧“三国杀”。

横店“自适应”:从“横”变“竖”的转型之路

短剧的崛起,堪称横店的“救命稻草”。

据企查查数据,2018年影视行业调整以来,上万家公司注销。作为行业龙头,横店感受更深:2020年上半年,超30个剧组暂停拍摄,部分景区无剧组开工。2023年6月,大学毕业生郑薇在横店蹲守两月仅接到10场戏,收入不足2000元,最终选择回家。

但短剧的野蛮生长,为横店带来转机。湖北人刘志通过招募群演成为“群头”,在高端台球厅结识剧组人员,积累资源;场记高茗晗在霸总短剧中获得角色,重燃行业希望;《无双》8天破亿、《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1200万元的充值神话,让热钱涌入,横店重新运转。

“青芒果片场”的变迁是横店转型的缩影。这座由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改造的基地,2023年初还对短剧剧组爱答不理,春季后却门庭若市。六层楼被划分为总裁办公室、女主家、别墅内景等场景,剧组连拍57小时的“疯狂”模式,甚至催生出高昂的超时费用。

据《证券时报》报道,2024年横店接待长剧剧组523个,微短剧剧组达1190个;2025年前7个月,微短剧剧组已超2300个,短剧已成为横店的核心业务。

“工业体系”重构:短剧推动横店升级

短剧风暴重塑了横店的制作生态。

东阳德玉影视负责人屠光浩回忆,2023年初短剧制作仅需两三天,单反相机即可拍摄;2024年成本飙升后,剧组规模扩大至四五十人,薪资全面上涨,基础岗位日均工资增加百元以上。短剧标配发电车、移动厕所,制作精良度显著提升。

“现在短剧看上去没那么low了。”屠光浩认为,这是行业最大的进步。

横店的“自适应”体现在多方面:

场景升级:依托古装置景优势,横店将老园区改造为微短剧基地,新增大量现代景拍摄区域。“青芒果片场”等新基地拔地而起,一栋别墅内可同时拍摄豪门晚宴、夫妻夜谈、黑帮绑架等不同剧情。

人才培育:演员公会每日近百名新演员接受培训,短剧核心演技要求“情绪快、爆发力强”。演员刘奕彤日薪从300元涨至1500元,顶流演员日薪超3万元。横店形成24小时运转的“流水线”:7天拍摄、10天剪辑、15天上架,场地、演员使用效率极致压缩。

但成本攀升让横店遭遇天花板。2024年上半年,现代微短剧起拍成本升至60万元,古装剧达80万元,头部演员片酬持续上涨。横店的优势逐渐变为劣势,制作方开始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拍摄地。

新兴势力崛起:西安、郑州的“短剧突围”

郑州的短剧产业,源于跨界者的“粗暴”逻辑。

以信息流广告、电商直播从业者为主的“郑州帮”,不追求艺术,只看重转化效率和成本控制。他们发现,郑州的写字楼、公寓、商场可免费作为现代场景使用,大幅降低制作成本。嘉乐传媒负责人孟韬透露,剧组最初租用售楼部拍摄,后逐步形成场景共享模式,最终催生出专业短剧基地。

西安的崛起路径类似,但更具影视基因。

西安的城市界面多元化,W酒店、旭辉中心等成为热门拍摄地。景峰在西咸新区搭建1.5万平方米影棚,每月承接30-40个剧组。更关键的是,西安拥有独特的“碎戏演员”资源——方言栏目剧《百家碎戏》培养了大量演员,可快速满足剧组需求,甚至开拓了中老年观众市场。

2023年8月,西安丰行文化制作的《无双》“8天狂赚1亿元”的传闻,引发行业关注。此后西安短剧爆发,剧本、订单源源不断,横店、北京从业者纷纷涌入。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全国100部微短剧中,约60部诞生于西安。

短剧的火爆,还吸引杭州、重庆、上海、深圳、南宁等城市入局,通过补贴政策、兴建基地等方式争夺“短剧之都”头衔。2025年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634.3亿元,这场竞争远未结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