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电影《731》导演赵林山赴日本进行首场试映时身着防弹衣的画面引发广泛关注。据维度新闻10秒短视频显示,现场字幕标注为“《731》赴日试映,导演赵林山身着防弹衣出席”。这一场景迅速成为舆论焦点,既因历史题材的敏感性,也因导演的特殊防护措施引发争议。
作为曾系统研究731部队历史的观察者,笔者始终认为这段暴行必须被铭记。但将如此惨痛的历史以商业电影形式呈现,存在多重争议。首先是创作伦理问题:真实还原场景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而过度遮掩又违背艺术表达初衷。其次,历史本身缺乏叙事纵深——731部队的罪行完全反人性,对施害者的多维度塑造易被误解为开脱,对受害者的刻画又因史料缺失而显得单薄。这种极端环境下,艺术创作的空间被严重压缩。
从作品质量看,《731》存在明显缺陷。影片中历史场景仅占15分钟,商业元素如越狱情节却占据80%篇幅。更令人不安的是,导演将受害者视角处理成“密室逃脱”游戏,监狱场景如星级酒店般精致,甚至在悲剧氛围中加入放屁等低俗桥段。这种对历史符号的消费(如艺伎和服),以及对人物动机的模糊处理,使得影片既缺乏艺术价值,也亵渎了历史真实。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该片豆瓣至今未开分,IMDB评分仅2.9分。但凭借“题材即正义”的营销策略,仍取得18亿元票房。更值得警惕的是,制作方持续用民族情感绑架观众,将电影批评等同于历史漠视。这种逻辑恰恰忽视了:真正关心历史的人,正是因看到如此荒诞的呈现而痛心疾首。
赵林山导演此次穿防弹衣赴日试映的行为,更显戏剧性。姑且不论日本观众的反应,若真有激进分子,头部显然比躯干更易成为攻击目标。这种自我炒作的姿态,与日本媒体对731历史的严肃追问形成鲜明对比:NHK 2017年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通过解密档案和原队员证言,公开了石井四郎部队在中国进行活体实验的细节;民营电视台制作的《731部队——彻底追究天皇的责任》更直接问责日本皇室。
在学术领域,日本学者的研究更早且深入。1981年森村诚一《恶魔的饱食》通过采访30余名原队员,结合美日解密档案,首次公开“马路大”(人体实验对象)的活体解剖细节。吉见义明教授在《日本军细菌战责任》中,通过陆军省文件证明天皇及军部高层对731部队的直接掌控。松村高夫《731部队——科学者的战争责任》则从医学伦理角度批判其对现代科学精神的背叛。这些在日本生活的创作者,按某些逻辑该被贴上“日奸”标签,却无需防弹衣保护。
历史传播需要严谨态度。日本媒体和学界通过档案解密、证人证言等方式还原真相,中国创作者更应秉持专业精神。当前这种娱乐化、虚无化的营销方式,不仅损害艺术品质,更可能消解历史的严肃性。电影质量差是能力问题,但持续消费民族情感就是态度问题了。正视历史,就该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赵林山导演若真想对得起中国观众,或许该先脱下防弹衣,穿上对历史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