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俄本土遭袭:乌克兰无人机引爆炼油厂,俄罗斯能源危机升级

时间:2025-09-20 20:51:54 来源:芭比衣橱 作者:芭比衣橱

9月13日,俄罗斯中部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乌法市的一座炼油厂疑似遭到乌克兰无人机袭击,现场火光冲天,爆炸声不断。相关视频在X平台(原Twitter)上迅速传播,但很快被俄罗斯网络监管部门标记为“非法内容”。尽管如此,油罐接连爆炸的震撼画面依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发民众对能源供应的担忧。



从“遥远前线”到“自家油箱”:乌克兰持续打击俄能源设施

过去三年里,乌克兰利用无人机对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和油库发动了超过30次袭击。进入8月以来,攻势明显升级,对俄罗斯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冲击。

  • 官方统计显示,俄罗斯汽油零售价已涨至64.01卢布/升(约合5.65元人民币),月涨幅达2.6%。然而,“官方价格”在俄罗斯国内已成为一个笑话,实际市场情况远比数据严峻。
  • 9月初,下诺夫哥罗德州索科利斯基区的所有加油站连续数日挂出“售罄”牌,居民不得不拎着油桶前往邻近城市排队加油。
  • 据OSINT分析师Visioner统计,目前已有10个联邦主体出现燃油短缺,包括梁赞、下诺夫哥罗德、萨拉托夫、萨马拉、乌里扬诺夫斯克、奔萨、罗斯托夫、阿斯特拉罕两州,以及卡尔梅克、鞑靼斯坦两共和国。此前,远东地区和克里米亚也已出现燃油供应紧张的情况。

克里姆林宫的“标准话术”:淡化危机,转移矛盾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俄罗斯官方电视台罕见地承认了“供应紧张”,但将原因归咎于以下三点:

  1. 夏季自驾出行高峰导致需求激增;
  2. 秋收季节农业机械用油量大幅上升;
  3. “个别企业进行技术检修”影响供应。

7月底,莫斯科悄悄下达了汽油出口禁令,对外宣称是“季节性需求调整”。然而,战争研究所(ISW)指出,这是典型的“去军事化叙事”,旨在将战略打击的后果矮化为日常波动,避免民众将怒火指向政府。

社交媒体暗流涌动:民众不满情绪持续发酵

尽管在俄罗斯转发“燃爆视频”可能面临最高15年的监禁,但Telegram等俄语频道上依然充斥着大量吐槽:

  • “前线的坦克还没烧完,后院的油箱先空了!”
  • 有网友晒出早上6点排队3小时,最终只加到10升汽油的小票。
  • 远东地区的司机调侃道:“再这么下去,得骑自行车去中国买汽油了。”

痛感如何蔓延:炼油产能下降,通胀压力加剧

  1. 炼油产能:俄罗斯能源部承认,2024年1月至8月,汽油产量同比下降6.5%,柴油产量下降8%。
  2. 物流瓶颈:铁路油罐车优先保障军需,民用燃油配送频次被大幅削减。
  3. 通胀传导:农产品收获季因缺油导致成本飙升,面包、土豆等基本食品价格已上涨10%至15%。
  4. 政治风险:2024年3月俄罗斯将举行总统大选(名义投票),克里姆林宫最担心的是“方向盘旁边没有汽油”的中产阶级走上街头表达不满。

黑市油价飙升:出口禁令失效,加油站大排长龙

尽管俄罗斯出台了汽油出口禁令,但加油站的队伍却越排越长,汽油往往只能在黑市买到,价格已涨至每加仑9美元(约合每升17.5元人民币)。对于月收入中位数仅10万卢布(约合9000元人民币)的俄罗斯人来说,这一价格负担沉重。

即便如此,仍有大量民众愿意掏钱购买高价汽油。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国内燃料供应正面临严峻局面:本月若不尽量囤油,下个月油价将更高,加油也将更难。事实上,一些炼油厂已停产数周,问题还在不断扩大。

攻势升级,损害累积:乌克兰持续打击俄能源命脉

近三年来,乌克兰持续袭击俄罗斯的石油设施,燃料罐等被命中后爆炸起火、造成巨额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然而,由于此前攻击规模有限,炼油厂本身大多未受重创,受损设施也很快得到修复。因此,普通民众并未广泛感受到冲击。如今,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8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俄罗斯石油产业规模庞大,要造成实质性破坏并不容易。目前遭袭炼厂的产能仅占全国约两成,即使这些工厂无法修复,俄国内仍有富余产能可补缺,还可从白俄罗斯进口抵消缺口。

然而,过去几周的打击力度陡然升级。当“42%炼油能力”陷入火海时,人们不禁要问:俄罗斯的能源系统冗余还能撑多久?

俄罗斯政府的应对:放宽标准,权宜之计难持久

面对能源危机,俄罗斯政府并非没有备用计划。例如,放宽标准、允许炼厂把不合格油品直接当车用燃料出售。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之一。这也让人们更加明白,俄罗斯能源体系内藏着多少“缓冲空间”,也更能理解为何此前袭击虽多,加油站却看似波澜不惊。

然而,最近几周的火力密度已完全不同。据OSINT分析师“Special Kherson Cat”汇总,8月上旬至9月上旬,共有13座炼油厂被命中,合计年产能逾1.1亿吨。

乌克兰裔美国评论员Ihor Sushko9月14日指出,在45天内,共有12座炼油厂遭到17轮打击,产能占全国42%。其中,位于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乌法、年产能2000万吨的“新乌法”炼油厂9月13日的大火最受瞩目。

乌克兰无人系统部队司令罗伯特·“马扎尔”·布罗迪更称,仅8月后两周,俄罗斯炼油量便骤降约20%。

防空网漏洞百出:乌克兰无人机长驱直入

损毁或许仍可修复,停产也可能是短期现象。但若同一设施再度被击中,伤口将成倍扩大。况且,储罐可以就地焊接,核心精炼设备却高度依赖进口。在制裁之下,备件能否到位仍是未知数。

更令莫斯科心惊的是,随着攻势节奏加快,其防空网似乎越来越像“纱窗”。以乌法炼油厂为例,乌军A-22“狐蝠”轻型改装无人机须深入俄领空1400公里以上才能抵达目标。该机既非喷气高速,也不具备隐身外形,却几乎未受干扰地长驱直入。这已不再是“漏网之鱼”,而是“网”本身被撕开。

月产3000架远程无人机:俄罗斯防空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防空到底在防什么?”这句原本出现在克里米亚被占区的悲鸣,如今已变成俄国全境的残酷拷问。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首脑拉季·哈比罗夫坚称“乌法炼油厂守住了”。据他描述,现场守军对来袭无人机倾泻了1000多发机枪弹、约200发重机枪弹(推测为12.7/14.5毫米)。

换言之,俄罗斯最大级别炼油厂竟只靠两支步兵分队掩护,且连一具“针”式便携防空导弹都没配。这暴露出俄罗斯在防空资源分配上的严重问题。

俄罗斯国土辽阔、要害林立,防空系统已消耗三年半,库存见底。把导弹调去保炼厂,空军基地与铁路枢纽就会漏风;民用电网、输油泵站同样嗷嗷待哺。

而乌克兰这边,国防企业“Fire Point”已公开产能:FP-1远程攻击机日产100架,月产3000架(同厂还在批量制造FP-5“火烈鸟”大型巡航导弹)。可以预料,乌军只会越打越多。

民众恐慌加剧:克里姆林宫面临严峻挑战

嗅觉灵敏的俄企老板们,恐怕早已囤油待涨。有人嘲讽道:“只要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还能加油,克里姆林宫就绝不会实行配给。真没油了,他们会先让外省人赶着毛驴送粮。”但“外省人”正切实感受到危机,而且事态还在加速。

※9月17日追记:网络流传的缺油地图上,连莫斯科市与莫斯科州也被标成“供应紧张区”。首都的“特权油箱”,终于开始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