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北京首例宠物投毒案:13年爱犬离世,主人为追凶辞职维权

时间:2025-11-02 15:18:27 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文丨新京报记者 吴瑜 视频丨新京报记者 吴瑜 刘鑫 编辑丨陈晓舒 校对丨张彦君

2025年9月22日,北京首例宠物投毒公诉案迎来第九次延审。这场持续三年的法律拉锯战,不仅牵动着宠物主人的心,更引发了社会对动物权益保护的深度讨论。

2022年9月,Penny饲养了13年的宠物狗Papi突然中毒身亡。警方调查发现,案发当日小区内共有11只宠物狗中毒,其中9只死亡。经鉴定,涉案毒物为剧毒化学物氟乙酸,嫌疑人系65岁男性业主张某某。2023年10月,朝阳区检察院以涉嫌投放危险物质罪对其提起公诉,建议量刑3年,但案件至今未宣判。


▲案发小区内疑似被投放氟乙酸的鸡骨头。受访者供图

三年追凶路:从受害者到维权者

爱犬离世后,Penny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她联合11名受害者组建“受害犬家属群”,协助起草诉状并发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更关键的是,她争取到多名母亲为庭审提供笔录,证实投毒地点附近的儿童游乐园存在安全隐患,将案件从宠物纠纷升级为公共安全事件。

“很多人不理解,为一只狗辞职值得吗?”Penny坦言,12年前将仅两个月大的Papi接回家时,它就成了家人。从精心准备食物到定期体检,13年的陪伴让这只“耄耋之龄”的狗狗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存在。“旁人无法感同身受我对Papi的感情,对他们来说,狗只是狗。”


▲Penny和Papi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法律困境:宠物定位与司法争议

作为受害人代表,Penny多次与案件工作人员沟通。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案件审理难点在于法律对宠物的定位——“可能法律仍冷冰冰地将其定义为物”,但人宠情感涉及观念冲突与认知转变,判罚需考虑大众接受度。

律师王重指出,国内尚无专门动物保护法,宠物中毒事件通常参照刑法、民法典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但不同罪名间存在对立竞合关系,法律适用存在争议。例如2024年5月,北京平谷区一小区投毒案中,两名嫌疑人仅因“故意损毁公私财物”被行政拘留十二日。


▲Papi葬礼上,Penny把它生前用过的物品铺在它周围。 受访者供图

社会意义:被看见的维权之路

三年间,Penny在社交平台收到大量类似遭遇的私信。有人找不到投毒证据,有人无法锁定嫌疑人,还有人因做不了鉴定而无法立案。“大家的求助内容各异,但都卡在某个环节。”Penny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具有社会意义,“起码类似事件开始被看见、被讨论,我帮大家迈出了第一步。”

王重律师强调,作为北京首例宠物投毒刑事公诉案,其判决结果对未来类似案件具有指导意义。目前,Penny仍在等待一审结果。“无论判决如何,我都输了,因为Papi永远离开了我。”她回忆起与Papi的最后时光:从医生手中接过余温尚存的尸体,葬礼上铺满它生前的玩具和衣物,“我跟它说,在汪星球要快乐,不要忘记我,下辈子不要再当小狗了。”


▲Penny家中和Papi相关的物件。受访者供图

值班编辑 古丽 王丹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