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欧洲车企遇供应链危机:荷兰政策致断货,中国公司调整策略引关注

时间:2025-11-02 16:23:03 来源:西莫的艺术宫殿 作者:西莫的艺术宫殿

“荷兰人把仓库钥匙揣进自己兜里,转身发现整条欧洲汽车流水线也跟着被锁死。”——这并非虚构的段子,而是过去三个月欧洲车企采购部真实遭遇的写照。



故事始于荷兰政府的一纸《商品供应法》,该法案将中资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30家分公司置于风口浪尖,要求其“必须出售股份,否则面临停业”。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政策压力,安世半导体并未选择直接对抗,而是以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应对——将东莞仓库的出货单全部调整为“人民币结算、中国客户优先”。



这一调整迅速在欧洲车企中引发轩然大波。原本排期至年底的车规芯片供应,一夜之间状态栏全灰,大众、宝马、Stellantis等车企的采购群瞬间炸锅。有人试图将责任归咎于“中国断供”,但事实却是货物仍在仓库中,只是结算通道和优先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欧洲车企长期习惯的“先拿货后谈钱”的交易模式,首次遭遇了“先谈钱再排队”的东方式干脆。

更令欧洲车企尴尬的是,欧盟11月刚刚宣布的430亿欧元芯片补贴计划,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内部纪要直言不讳地指出,到2030年,欧洲80%的成熟制程芯片仍将依赖亚洲供应。补贴或许能够助力新建晶圆厂,但稀土、镓锗等关键原材料的获取,却非一朝一夕之功。

荷兰人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ASML的CEO温宁克在海牙闭门会上直言不讳:“今天限制中国,明天中国将稀土报价表往桌上一拍,我们连透镜玻璃都凑不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光刻机再先进,也离不开稀土镀膜等关键材料的支持,否则将无法制造出7纳米等先进制程的芯片。

于是,一个魔幻的场景出现了:荷兰政府一边延长对华部分DUV光刻机的豁免期限,一边在谈判桌上继续对安世半导体施压要求其出售股份。这种左右互搏的姿态,仿佛自己将石头推上山,却又嫌石头挡路。

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则显得更为沉稳而有力。10月管制镓锗出口,12月将稀土永磁技术写入限制目录,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欧洲的“软肋”上。全球车规MOSFET七成产能在中国,稀土永磁材料中国市占率更是高达九成,这两张牌一旦抽掉,欧洲的新能源马达将连“嗡嗡”声都发不出来。



更让欧洲车企感到不安的是,安世东莞工厂开始为国内客户提供“包邮到家”服务,账期缩短至30天。以前他们嫌中国距离遥远,现在却发现“远”至少比“没有”要好得多。供应链的幽默之处在于,当“去风险”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时,现实却用断供的方式将“风险”二字狠狠地拍回了脸上。

有人担心“科技脱钩”,但真正脱不了钩的是成本。将一颗55纳米车规芯片搬到欧洲生产,晶圆厂折旧、人力、绿电溢价等成本叠加下来,单价将翻一倍。整车厂一算账发现,一台电车电池省下的800欧元,全都要送给几颗芯片了。消费者不买账,车企就只能选择减产。

于是,2023年第四季度,德国三大车企因缺芯减产的数字定格在了60亿欧元——这正好够欧盟芯片法案补贴的七分之一,烧得飞快。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脱离了“谁制裁谁”的简单黑白片范畴,变成了一场“互相捏住对方氧气管”的灰色默剧。

荷兰想保住光刻机的话语权,欧洲想保住汽车产业的饭碗,中国想保住产业链的主场优势。结果大家同时发现,氧气就那么一点,谁先松手谁就可能窒息。接下来,大概率会出现“私下换签”的场景:荷兰政府找个“国家安全”的台阶下,降低持股比例门槛;安世半导体把部分产能迁回荷兰,象征性给点股权;欧盟则悄悄在稀土采购清单上将中国从“高风险”改成“特定依赖”,大家脸上都过得去。

台面下,人民币结算、东莞优先发货的模式将继续运行,谁也离不开谁。只是经过这一轮博弈,所有人都看清了一个事实:芯片不再是“高科技神话”,而是新时代的“汽油桶”;稀土也不是“小金属”,而是“发动机”。谁把资源端、制造端、市场端同时握在手里,谁就有资格在谈判桌上最后一个放下筷子。

欧洲车企的老板们现在学会了一句中文——“先款后货”。虽然发音不标准,但足够让下一次危机来得稍微温柔一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