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城市渐入沉寂。当摩托车引擎的轰鸣由远及近,女孩小丽(原型为舒淇)的神经瞬间绷紧,她慌乱地钻进逼仄的衣柜,透过缝隙窥视着门外醉酒父亲的暴戾身影。这个充满窒息感的场景,正是舒淇首部自编自导电影《女孩》的开场——一部以真实经历为蓝本,揭露东亚原生家庭创伤的力作。
从创伤到银幕:舒淇的自我救赎
影片以半自传形式,还原了舒淇童年遭遇的家庭暴力:父亲醉酒后的打骂、母亲失控的体罚、躲在衣柜里的恐惧记忆。这些片段被艺术化处理后,成为贯穿全片的情感暗线。舒淇坦言:"小丽躲衣柜的场景,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听到摩托车声就躲起来,父亲醉醺醺找不到人就会离开,这种条件反射般的生存本能,是很多东亚小孩的共同创伤。"

国际影坛的双重认可
这部处女作在2025年斩获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成为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华语片。评审团评价其"用克制的镜头语言,撕开了东亚家庭伦理的温情面纱"。影片于10月30日在北京举办首映礼,11月1日正式登陆内地院线,舒淇在专访中透露:"希望所有被原生家庭困住的孩子,能从痛苦中长出勇气——只要迈出第一步,后面就有无数可能。"
创作背后的取舍与坚持
在剧本打磨阶段,剪辑指导张叔平建议深化父母线,舒淇因此重构了家庭关系网络:"原本想写弟弟,但重男轻女的议题会稀释核心主题,最终改成妹妹,让故事更聚焦于家庭暴力本身。"首版剧本长达4小时,最终剪至2小时,舍弃的支线剧情或将通过导演剪辑版呈现——前提是票房达到约定目标。
暴力美学的另类诠释
影片对暴力场景的处理极具争议性:父亲将熟睡的小丽从床上摔向墙壁的镜头被隐去,转而通过听觉放大恐惧——摩托车声、钥匙碰撞声、马桶冲水声构成的心理压迫,比直白画面更具冲击力。舒淇解释:"真正的暴力不在皮肉之痛,而在长在骨头里的恐惧。躲进衣柜时,五感会变得异常敏锐,这种生存恐惧会影响人的一生。"

母女关系的复杂镜像
当成年小丽(汤毓绮饰)回乡探母时,影片没有安排俗套的和解戏码。面对女儿的质问,母亲那句"你现在过得好,就已经很好了",道尽两代女性的生存困境。舒淇剖析角色心理:"那个年代的母亲,自己还是孩子时就被迫成家。她们用尖锐的话语掩盖爱意,就像用刀刃传递温暖——这种扭曲的表达,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悲剧。"
演员与导演的双重身份
在指导汤毓绮演绎母亲角色时,舒淇展现出惊人的共情力:"这个女人被母亲抛弃、遭校园霸凌、被丈夫家暴、被老板克扣工钱……当我把这些前因后果灌进演员心里时,自己先崩溃了。"这种创作状态,或许正是她与角色最深刻的共鸣。
影片结尾,小丽站在故乡的十字路口,镜头逐渐拉远,将个人创伤升华为时代印记。正如舒淇在首映礼上所说:"真正的治愈不是忘记伤痛,而是带着伤疤继续生长。"这部用伤痛浇灌的作品,或许正是她送给所有东亚小孩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