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刚走,葬礼的哀乐还未消散,清华大学便以一场跨越世纪的“约定”回应——“杨振宁书屋”正式开放。这一决定,让无数人感叹:清华,太懂杨振宁了。

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亲(清华数学系教授)搬入清华园西院,成志小学的课堂成为他科学启蒙的起点。彼时无人预料,这个瘦弱的孩子未来会站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1942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师从王竹溪完成的统计力学论文,为他日后的学术突破埋下伏笔。
这份羁绊在他海外漂泊数十年后愈发深厚。1999年,67岁的杨振宁放弃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终身教职,毅然回归清华担任教授。他不挑课程,甚至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展柜中那些写满公式的幻灯片,正是他亲手绘制的痕迹。有人劝他“颐养天年”,他却将高等研究院视为新事业,为拉科研资源四处奔走,甚至卖掉美国房产,向清华捐赠600万美元。
书屋内,两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论文发表到获奖仅13个月,创下诺奖最快纪录。但更深远的影响,是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被视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同级的物理基石,支撑着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然而,他从未在课堂上炫耀这些成就,反而常告诫学生:“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八个字,既刻在他的书桌前,也融入了书屋的精神内核。
清华的“懂”,藏在更深的细节里。2021年5月,杨振宁主动将珍藏的书刊、手稿无偿捐赠给清华,当时无人知晓这是他为“归根”埋下的伏笔。四年后书屋开放时,同步上线的档案资料库揭开了背后的用心:图书馆与高等研究院团队历时四年整理扫描,4000余条数据按他生前的分类习惯编排,全球学者均可随时检索。这哪是一间书屋?分明是一座永不关闭的学术课堂。
从7岁初入清华园的孩童,到103岁在清华逝世的泰斗,杨振宁的一生始终围绕“家国”与“学术”展开。1971年,他冲破阻碍回国访问,成为华裔学者访华第一人,掀起中美学术交流热潮;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直言“我的根在中国”。这些故事无需刻意渲染,书屋展柜里的一份份实物,已比任何评价更有力量。
如今,前往书屋的师生络绎不绝。有人在遗像前静立,有人对着手稿抄写公式,留言簿上“先生千古”的字迹叠了一层又一层。哀乐会散,但这些文字、公式与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学术与家国的记忆中。
各位读者,您如何看待清华的这一决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