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对手,唯有国家利益是永恒的坐标。当中加两国领导人的手在时隔八年后再度相握,这场看似偶然的握手,实则是两国基于现实利益的精密计算与战略调整。
八年前,若有人预言加拿大将主动寻求改善对华关系,恐怕会被视为天方夜谭。然而,国际政治的戏剧性恰恰在于其不可预测性——曾经的“冰封期”,正在被现实的温度悄然融化。
2025年10月31日,韩国APEC峰会现场,加拿大总理卡尼与中方领导人进行了39分钟的闭门会晤。这场原本例行的双边会谈,因特殊的时空背景被赋予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加关系走出长达八年的低谷,更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动的一个缩影。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卡尼政府此次对华政策的调整,表面是外交互动,实则是经济困境的倒逼。数据显示,加拿大对美经济依存度已逼近警戒线——其出口总额中,美国占比超过75%。这种单一依赖模式,让加拿大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签署的首批行政命令中,便包括对加拿大进口商品全面加征关税。这一决定如同一记重拳,直击加拿大经济命脉。渥太华的决策层开始意识到: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无异于将国家命运交予他人掌控。
与此同时,加拿大西部油菜籽农场的仓库里,滞销的农产品堆积如山。中国市场的突然收紧,让这些农户每季损失数万加元。选票的压力通过国会山的走廊,最终传递到总理办公室——改善对华关系,已成为关乎执政根基的民生议题。

中加关系的疏远并非孤立事件。2018年,加拿大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导致两国关系陷入长达七年的冰冻期。然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在于:完全依附某一大国,终将丧失外交自主性。
卡尼在APEC峰会前的讲话中直言:“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隔绝,不符合加拿大的国家利益。”这一表态,标志着加拿大外交政策从意识形态驱动转向务实理性。麦吉尔大学政治学教授分析称:“在大国竞争中保持平衡,是加拿大维护国际影响力的唯一选择。”

拜登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已让加拿大感受到压力,而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更使其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的规模与潜力,成为加拿大突破美国经济围堵的关键突破口。
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农产品贸易——中加经济存在巨大互补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在APEC峰会前夕宣布重新审查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政策。这一决策既是对中方关切的回应,更是为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寻找新市场的战略布局。

卡尼领导的新政府上任不足半年,便面临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企、地区发展失衡等多重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改善对华关系成为转移国内视线、寻求外交突破的“低成本”选项。
西部农业大省的议员们在国会持续施压,要求恢复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正常化——这些地区是卡尼所在政党的传统票仓,其诉求直接关乎执政根基。与此同时,加拿大商界领袖也频繁发声,呼吁政府采取更务实的对华政策,重振两国经贸往来。

中加关系的转圜,绝非权宜之计。从卡尼政府的系列举措来看,这背后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远谋划。在亚太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加拿大若继续固守对美依赖,恐将在新一轮区域整合中掉队。
加拿大外交部内部文件显示,政府正在制定“印太战略2.0”,旨在更平衡地处理与区域内各大国的关系。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战略将改变以往过度倾向美国的做法,赋予加拿大在亚太事务中更大的活动空间——从“美国后院”到“全球玩家”,加拿大的外交转型已悄然启动。

国际关系学者常用“竹子外交”形容加拿大的对外策略——看似随风摇摆,实则根基深厚。当中加领导人走出会场时,双方脸上的微笑背后,是各自国内的政治算计与经济需求:加拿大需要中国市场平衡对美依赖,中国则需要打破西方战略围堵。这场各取所需的外交探戈,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国家利益的精确计算,正在重塑国际关系的所有可能性。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