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二十号即将携3名航天员返回地球,除了任务成果,公众对太空生活细节的关注持续升温——航天员在轨半年产生的250余斤排泄物究竟如何处理?
这项看似“尴尬”的技术,实则是保障太空任务安全与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
在微重力环境下,排泄物若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精密仪器,更可能引发航天员健康危机。中国空间站的解决方案,早已突破“简单打包”的初级阶段,形成了一套覆盖尿液循环利用与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完整体系。

11月1日,神舟二十号与空间站完成快速对接后,3名航天员进入返航倒计时。除科研数据整理与设备交接外,他们还需完成一项特殊任务:打包近半年产生的125.3公斤排泄物(约合250斤)。这一数据引发网友热议:“在地球冲马桶只需1秒,太空里难道要漂浮着处理?”
事实上,中国航天团队早在神舟五号任务时便将“太空如厕”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对比早期航天史上的尴尬案例:1961年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时因缺乏排便装置全程硬憋;美国水星计划航天员因尿液收集袋泄漏导致宇航服湿透;上世纪80年代和平号空间站直接将排泄物排入太空,结果冰冻尿液块撞击损坏太阳能板……中国航天用20年时间,将这项技术打造为“隐藏王牌”。

在太空,排泄物处理不当的危害远超“脏乱”:尿液飞沫可能腐蚀仪器,粪便中的细菌会以惊人速度繁殖。神舟十三号任务数据显示,3名航天员半年产生600余升尿液与81公斤粪便,若未妥善处理,空间站将沦为“细菌培养皿”。
中国自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首次应用半自动收集系统以来,已实现尿液“喝了又喝”的循环利用。以神舟二十号搭载的尿处理子系统为例:

这套系统转化率高达83%(6升尿液可提炼5升再生水),较美国同类系统高出2个百分点。航天员日常饮用的水中,半数来自尿液循环,其口感与矿泉水无异,净化标准甚至优于地球自来水。
相比尿液,粪便处理目前仍以“打包带回”为主。神舟二十号使用的大便收集袋采用四层设计:外层防水透气,内层涂防腐剂,袋口收紧绳与马桶卡扣确保密封。航天员如厕时需按以下流程操作:

这些粪便箱将随货运飞船返回,大部分在大气层中烧毁,少量样本留存供科学家分析微生物变化,为长期太空飞行积累数据。尽管目前无法实现资源化利用,但每公斤太空运输成本高达2万美元的现实,倒逼技术团队持续优化处理流程。
看似“小众”的太空排泄物处理技术,实则具有战略价值:神舟二十号通过尿液循环系统半年节省500余升水,相当于减少3个大水桶运输,直接降低上百万元成本。更关键的是,该技术为登月、火星探测奠定基础——若未来航天员需在月球驻留半年,依赖地球补给显然不现实,尿液循环系统将成为“生命线”。

目前,中国系统已实现180天连续无故障运行,达到火星任务技术标准。而太空银离子消毒技术、苦咸水处理原理等成果,更被应用于青海沙漠地区饮水工程与偏远地区净水器研发,形成“太空-地球”技术闭环。
按计划,神舟二十号将于11月中下旬返航。届时需关注两大细节:

从杨利伟使用“太空尿不湿”应急,到如今尿液循环利用率超80%,中国航天用20年破解“太空如厕”难题。这项藏在空间站里的“废物处理魔法”,既是保障航天员安全的生命线,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科技浪漫——当再生水从管道流出时,流淌的不仅是水资源,更是中国航天对可持续未来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