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好东西》海报
撰文:沈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焦霖(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钱岳
本文改编自论文《Polarized views over feminism: gendered reception of Barbie among Chinese audiences on social media》,2025年3月发表于Feminist Media Studies,作者焦霖、金玥和沈洋。
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玛格特·罗比和瑞恩·高斯林主演的真人电影《芭比》,凭借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成为2023年全球票房冠军。该片于2023年7月21日在中国上映后,第六天票房即突破1亿元人民币,最终累计票房达2.5亿元。作为中国院线近年来少见的直接批判父权制的女性主义电影,《芭比》引发了持续的社会讨论。
继《芭比》之后,2024年中国院线陆续上映了《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和《好东西》三部本土女性主义电影。这些作品在豆瓣和虎扑平台的评分呈现显著差异:
影片 | 上映年份 | 豆瓣评分 | 虎扑评分 |
---|---|---|---|
《芭比》 | 2023 | 8.0 | 4.6 |
《热辣滚烫》 | 2024 | 7.5 | 3.7 |
《出走的决心》 | 2024 | 8.8 | 5.9 |
《好东西》 | 2024 | 8.9 | 4.7 |
女性主义受众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Liesbet Van Zoonen(1994)提出该领域关注受众如何解读性别化的媒介文本。Janice Radway(1984)发现女性读者常通过言情小说获得情感满足和独立意识,Sharon Cumberland(2003)则指出女性粉丝通过创作同人小说探索被禁忌的情感与性欲。
然而,Jonathan Gray(2005)提醒学界关注"反粉"(anti-fans)现象——那些厌恶特定媒介文本的受众。Mel Stanfill(2020)发现男性受众中普遍存在反女性主义立场,他们通过嘲讽"女性化"文本来强化性别认同。Holly Holladay & Melissa Click(2019)的研究显示,对《绝命毒师》中Skyler White的厌恶实质上是维护传统性别秩序的表现。
▲电影《芭比》广告牌
研究团队在2023年7-8月收集了豆瓣、小红书、虎扑、B站、猫眼、知乎六个平台关于《芭比》的热门评论,发现明显的性别分化特征:
在小红书、豆瓣和B站等女性主导平台,《芭比》获得广泛好评。许多女性观众表示电影中的"女性力量"描绘与自身经历高度契合,有人描述观影时"全场静寂,如同深井中看到光亮"。不少女性借此分享职场外貌焦虑、母亲角色负担等性别不公经历。
同时也有严肃批评声音。部分观众认为电影表达方式过于肤浅,结尾通过"勾引肯尼"夺回芭比乐园的设定令人不适,对"怪芭比"形象的边缘化处理仍未摆脱外貌规训逻辑。
▲电影《芭比》海报
在虎扑和知乎等男性聚集平台,批评声音占据主流。许多男性认为电影"逻辑混乱""幼稚",指责其借女性主义包装空洞内容。更有甚者对持肯定态度的男性进行嘲讽,使用性别侮辱语言。
部分男性用户强调女性应承担社会责任,将追求个人自由视为"自私"。这种冲突在影院现场也有体现,有女性观众描述观影时"有男性当场破防说bullshit"。
研究发现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态度特征:
▲电影《芭比》剧照
本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交媒体上性别议题的复杂生态:
研究呼吁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性别话语传播机制,未来可进一步考察不同教育背景与地域用户的观点差异,探讨平台算法如何塑造性别议题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