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风禾尽起张居正》近日官宣,由胡歌饰演明代改革家张居正(1525-1582)。这是胡歌继《琅琊榜》后再次挑战古装权谋角色,消息一出便引发历史剧迷与胡歌粉丝的双重期待。该剧改编自熊召政同名历史小说,与二十年前唐国强主演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同源,但此次作家本人不再担任编剧,引发观众对剧情改编的新猜测。

一、张居正影视形象演变:从史实到艺术加工
在既有影视剧中,张居正的塑造始终存在争议。清代《明史》虽以近5000字为其立传,但真正让张居正走进大众视野的,是1943年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这部五四运动后中国传记文学的代表作,以25万字详实考据,被黄仁宇等学者视为研究张居正的必读书目。然而,史学作品的严谨性限制了其传播广度,2002年熊召政的同名小说出版后迅速走红,2005年更凭借对张居正权谋生涯的戏剧化描写斩获茅盾文学奖。
小说与史实的差异在影视改编中尤为明显。2005年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虽由熊召政亲自编剧,但将张居正塑造成近乎完美的改革者形象,引发原著粉吐槽。剧中唐国强饰演的张居正,虽演技精湛,却因角色过于“高大全”而缺乏层次感,与历史上那个乘三十二人大轿、专权独断的张居正相去甚远。相比之下,2007年首播的《大明王朝1566》虽未以张居正为主角,却通过郭东文的演绎,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心狠腹黑的权臣形象,更贴近历史真相。

二、胡歌版张居正:颜值与演技的双重考验
胡歌此次出演张居正,至少在颜值层面已获认可。《明史》记载张居正“颀面秀眉目”,与胡歌的古典气质高度契合。但颜值仅是敲门砖,能否超越前作塑造立体角色才是关键。历史上,张居正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其政治智慧与斡旋能力远超同龄人。他既能与严嵩、徐阶两大权臣周旋,又能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其复杂多面性为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
对比不同版本塑造,《大明王朝1566》中的张居正虽戏份不多,却通过三场关键戏码展现其政治手腕:说服海瑞赴任、提议“让浙江乱起来”、打压竞争对手赵贞吉。这些情节揭示了张居正为达改革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与其后期专权独断的形象形成呼应。而《万历首辅张居正》则过度美化角色,削弱了戏剧张力。胡歌若想突破,需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挖掘张居正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避免陷入脸谱化表演。

三、从话剧到影视:张居正形象的多元探索
在影视改编之外,张居正的形象也活跃在戏剧舞台。2023年北京人艺话剧《张居正》首演,冯远征担纲主演,编剧仍是熊召政。该剧通过九易其稿,最终以一段荡气回肠的独白收尾:“就算世间再无张居正又有何妨?历史的车轮仍然在那里转动……”这段独白不仅总结了张居正的改革遗产,也暗示了其悲剧命运——改革者往往难以逃脱“人亡政息”的宿命。
话剧与影视的互动,为张居正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思路。胡歌若能借鉴话剧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结合影视剧的视觉呈现,或许能打造一个既符合史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张居正形象。毕竟,观众期待的不仅是颜值在线的“美男子”,更是一个能展现明代改革家风骨与智慧的复杂灵魂。

话剧《张居正》剧照
结语:历史与艺术的平衡之道
张居正作为明代最杰出的改革者,其形象在影视改编中始终面临史实与艺术的平衡难题。胡歌版《风禾尽起张居正》若想突破前作,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赋予角色更多人性光辉与悲剧色彩。毕竟,观众期待的不仅是颜值与演技的碰撞,更是一个能引发时代共鸣的改革者形象。正如冯远征在话剧中的独白所言:“这个叫做张居正的人,是个被历史选中的人。”而胡歌,能否成为被观众选中的张居正?答案值得期待。
文/启凌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