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华盛顿州某海军造船厂周边爆发了一场震惊全美的大规模械斗。这场由社交媒体口角升级的冲突,从公园迅速蔓延至主干道,数百名青少年手持棍棒砖块互殴,车窗碎裂声与尖叫声交织,三小时后国民警卫队才以防暴盾牌阵列控制局势。现场遗留的血迹与散落器械旁,五名被捕青少年的哭喊与民众的指责形成刺耳对比。而就在两个月前,密西西比州英格尔斯造船厂更发生枪击案——25岁油漆工在在建驱逐舰甲板上射杀同事,800英亩厂区进入紧急封锁状态,海湾回荡的警报声成为美国军工安全溃堤的警钟。

华盛顿械斗的深层诱因,指向造船厂周边社区的治理真空。随着船厂产能萎缩,青年失业率飙升至18%,无所事事的群体成为冲突的火药桶。而英格尔斯枪击案则暴露了更严重的劳资矛盾——与巴斯钢铁造船厂7600名工人因外包业务、削减医保福利引发的罢工同属一脉。后者直接导致“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建造停滞,揭示美国军工企业通过外包侵蚀核心岗位的短视行为。更触目惊心的是,纽波特纽斯造船厂47名焊工承认“简化流程”,导致核动力航母与核潜艇存在致命焊缝缺陷,本质是工人对低薪与管理混乱的消极反抗。
美国造船业正陷入恶性循环。产业根基方面,上世纪80年代尚有23家大型军用船厂,如今仅剩4家苦苦支撑,商业造船产能几近归零。熟练工人断层率达30%,职校船舶专业年毕业生不足百人,形成“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即便拉拢日韩合作,韩国船厂订单排至2028年,日本仅能提供管理经验,《琼斯法案》更堵死了外部产能补充的可能。

军工安全领域,英格尔斯作为驱逐舰核心供应商,枪击事件暴露的安保漏洞与生产停滞,直接延缓海军装备更新节奏。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五年内交付的23艘军舰中,半数存在焊缝隐患,刚耗资40亿大修的“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因此搁置部署,沦为国际笑柄。当巴斯钢铁厂的数控机床还是1992年的古董,中国船厂已用上激光焊接机器人,技术代差让美军“舰队扩张计划”沦为空谈。
社会信任层面,工人对厂方外包承诺的失望、民众对公共安全的焦虑、军方对产能的担忧,织就一张信任破网。政客与军火商的利益勾结更雪上加霜:议员为选票强行塞冗余设备,厂商拉长工期套取预算,近十年海军预算38%的涨幅中,仅2%用于船厂设备更新。这种制度性腐朽,让“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沦为政治口号。

从罗斯福时代的“大白舰队”到如今锈迹斑斑的干船坞,船厂的兴衰见证着工业霸权的起落。青少年械斗的棍棒与船厂的枪声,本质是被遗忘的群体与凋敝产业的绝望呐喊。若不能破解劳资失衡、技工断层与利益固化的死结,美国造船业的黄昏将不仅是工业的落幕,更是海权重构的序幕。当中国003型航母已形成战斗力,美国海军却因船厂危机陷入“无舰可用”的窘境,这场危机或许正预示着全球海洋力量格局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