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恋爱脑不嫁穷小子”时代:浪漫喜剧为何难再吸引观众?

时间:2025-11-04 19:56:54 来源:新周刊 作者:新周刊


当“爱情神话”加速瓦解,当“恋爱脑都不嫁穷人”成为社会共识,浪漫喜剧这一曾经风靡全球的电影类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从《物质主义者》的票房与口碑分化,到观众对传统婚恋观的质疑,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时代,还需要浪漫爱吗?

“如果2025年的今天,有两个男人同时追求你——一个是多金温柔的总裁,另一个是穷但真诚的前男友,你会如何选择?”面对这个假设,打工人或许会苦笑:“加班都来不及,哪来的浪漫邂逅?”然而,在电影《物质主义者》中,为纽约精英牵线搭桥的红娘女主露西,却在自己的人生选择题中,最终选择了穷小子前男友。她的理由很简单:“那是真爱。”

这部由韩裔加拿大导演宋席琳执导,达科塔·约翰逊、“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及佩德罗·帕斯卡联袂主演的影片,以豪华阵容讲述了一个看似俗套却暗藏深意的三角恋故事。然而,尽管全球票房突破1亿美元,该片在中国网友中却遭遇冷遇,豆瓣评分仅6.0分。观众质疑其“哄骗女生嫁给穷男人”的落后观念,更对电影中“8万年薪女主住豪宅”的设定嗤之以鼻。


导演宋席琳与主演达科塔·约翰逊、克里斯·埃文斯在《物质主义者》片场。(图/A24)

从女性自由到消费文化:浪漫喜剧的黄金年代
浪漫喜剧,这一源于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电影类型,曾是女性解放运动的生动注脚。二战后,女性走出家庭,职场地位提升,电影中随之出现挑战传统性别印象、追求自由爱情的女主角。1934年的《一夜风流》以“落跑新娘”与落魄记者的罗曼史,开创了“斗嘴-暧昧-升温”的经典叙事,并斩获奥斯卡五项大奖。

到了八九十年代,浪漫喜剧中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升级——她们既要事业有成,又要收获爱情。《上班女郎》中的职场女性,用努力证明“不将就的婚姻与爱情”同样值得追求。这一时期,浪漫喜剧与美国里根时代的“个人奋斗”价值观高度契合,成为中产女性理想生活的模板。同时,纽约等大都市的消费文化也为浪漫喜剧提供了天然舞台,《欲望都市》中女主角对高跟鞋的痴迷,便是典型例证。


(图/《真爱至上》)

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经典作品,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双重规训:身材姣好、情绪稳定、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独立女性”标签,既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也是女性对自身的束缚。同时,消费文化所推崇的华丽与精致,也悄然渗透进浪漫喜剧的叙事中。对于80、90后而言,浪漫喜剧中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曾是他们进城求学、工作的想象模板。但现实中的疲惫通勤与无尽内卷,却让“街角邂逅真爱”的幻想愈发遥远。


(图/《北京遇上西雅图》)

从真爱到物质:当代浪漫喜剧的焦虑
与过去浪漫喜剧中“哈利能否负担纽约生活”的无关紧要不同,《物质主义者》将“经济焦虑”作为叙事核心。导演宋席琳以自己在纽约做红娘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刻画了高端相亲局中的种种荒诞:中年男人要求下一任对象“集齐前四位的优点”;50岁大叔厌倦00后女友的幼稚,却坚持“27、28岁最好”;白女表面标榜种族平等,实则只约会白人男……这些情节,比八点档电视剧更戏剧化,也更真实。

露西作为相亲机构的员工,见证了无数金钱与婚姻的交易。她曾坚信“婚姻就是金钱交易”,直到自己成为“物质主义者”——因父母经济争吵不断,她受够了贫穷,选择与有钱人约会。然而,当她撮合的一对男女因男方性侵女方而分手,当她发现“独角兽”般的黄金单身汉哈利竟做过增高手术,她开始反思:这些看似完美的数字指标,真的能衡量一段关系的价值吗?


红娘露西与“钻石王老五”哈利的邂逅。(图/A24)

露西的态度转变,始于她与前男友约翰的重逢。当哈利问她想喝什么,她脱口而出“可乐加啤酒”,而正在宴会上打工的约翰立刻递上了这杯怪异饮料。这一细节,让露西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你的人,才能记住你的独特喜好。电影开头,导演用史前穴居人的故事隐喻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他们交换石器,却未记录内心交流。而在现代世界,可乐加啤酒,便成了人与人之间深层了解的象征。


对穷的厌弃,最终转向了自我厌弃。(图/《物质主义者》远鉴字幕组)

从“只是约会”到“更严肃的事情”:当代人的亲密关系探索
《物质主义者》的结局,露西选择了约翰这个“真爱”。但导演并未刻意渲染重逢的电光石火,而是将笔墨用于刻画男性对重建关系的不自信,以及女性对职业与自我身份的思考。这种谨慎与反思,正是当代人探索亲密关系的常态。

露西与约翰的对话,揭示了浪漫喜剧背后的严肃议题。当露西因女客户被性侵而怀疑自己的职业价值时,约翰反问:“只是约会(just dating),就没那么严肃?”露西的反驳,直指社会对女性情感的忽视:“约会就没那么严肃,就是女孩们的事情?”这一质疑,与影片中女性遭遇的约会暴力相呼应,也冲击着人们对亲密关系的传统认知。


《物质主义者》剧照。(图/A24)

浪漫爱,从来都不是束之高阁的幻想。从简·奥斯汀到现代女性作家,她们用手中的笔,书写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与对物质关系的思考。这些作品,曾被排斥在正统著作之外,被视为滥俗文学,却承载着女性声音的严肃性。如今,从浪漫喜剧到女性向网文,再到霸总短剧,浪漫叙事仍常被视为消遣,但其背后的女性表达,却愈发值得被正视。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男孩在调查中更常提及性与征服,而女孩则擅长讲述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故事。这反映了女性在现实中的无力感——她们被禁锢于家庭与母职,被要求无条件付出爱,因此对浪漫爱有更多想象。然而,阅读与书写浪漫爱,也赋予了女性更多自主性。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正视浪漫叙事的复杂性,当婚恋不再被视为必需品,浪漫喜剧的消亡,便有了其必然性。


(图/《欲望都市》)

回到最初的问题:“高富帅与穷小子,选谁?”如今的女性观众或许会回答:“我可以不选任何一个男人,也活得很好。”这,或许就是浪漫喜剧消亡后,我们迎来的新现实。

参考资料:

[1] “Materialists,” “Too Much,” and the Modern Rom-Com, The New Yorker, 2025-07

[2] Celine Song’s Journey From Matchmaking to Materialists, Time, 2025-05

题图 | 《物质主义者》 运营 | 邓官靖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