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节点,湖南卫视、芒果TV自10月25日起同步推出8集微短剧《报告班长,山河无恙》,以“英雄回家”为主线,通过“双线叙事”与技术赋能,创新诠释跨越时空的信仰与承诺。该剧在艺术表达与主题立意上实现突破,引发观众广泛共鸣。
一、题材重大:以微短剧承载英雄史诗
2025年10月25日,湖南卫视、芒果TV、辽宁卫视联合播出的《报告班长,山河无恙》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为背景,讲述00后女记者唐琳与报社主任刘守业陪同抗美援朝老兵张贵,乘坐绿皮火车前往湖南转交烈士遗物的故事。全剧从一通寻找班长家属的电话切入,三代人因一份跨越75年的承诺相聚,在绿皮火车上开启“英雄回家”之旅。

剧中,张贵的回忆与刘守业的讲述交织,揭示了烈士遗骸归国的深层意义。唐琳在见证老兵执着寻亲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山河无恙”的代价——是先烈以生命换来的和平。全剧通过《启程》《哨鸣》《托付》《五班》《牺牲》《承诺》《重逢》《回家》八个章节,组成一曲跨越时空的英雄赞歌。
二、双线叙事:代际对话重构历史记忆
该剧采用“战争回忆+现实旅途”的双线叙事,既展现烈士遗物交接的温情,又传递抗美援朝精神的永恒力量。七十多年前,无数英烈长眠异乡,他们的牺牲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剧中,张贵对战友的永恒挂念、刘守业对寻亲事业的执着、唐琳对信仰的继承,构成三代人的“精神接力”。
作品通过“列车”“军哨”“搪瓷杯”等关键意象,将过去与现在、活着的人与逝去的英雄串联,赋予纪念英烈的传统主题以当代价值。这种叙事设计让“历史不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活在每个人心中。

三、技术赋能:微短剧的审美与科技突破
《报告班长,山河无恙》每集10分钟,却兼具纪录片的真实质感与电影画面的诗意。战场回忆采用泛黄胶片色调,现代段落则色彩鲜明,形成视觉对比,强化“浴血奋战换来山河无恙”的主题。
剧中,镜头语言与光影设计充满主创团队的独特风格。例如,护士李桂兰遇空袭牺牲时,镜头以暗恋她的战士王明礼的视角展开,通过黑暗中白色绷带的飘舞,替代惨烈的血与火,提升微短剧的审美层次。
更引人注目的是,该剧运用AI技术实现影像创新:女记者唐琳通过AI将“五班”战士的泛黄合影转化为彩色动态视频,全城大屏同步亮起这段视频的瞬间,成为对逝者的怀念与新时代年轻人对信仰的表达。战争场面也借助AI生成,实现震撼与真实的视觉效果,让革命题材焕发新生。

四、播出反响:微短剧承载大内涵
《报告班长,山河无恙》在湖南卫视、辽宁卫视及芒果TV同步播出后,取得良好效果。这部系列微短剧以“微”形式承载“大”内涵,让短剧不再只是娱乐快消品,而成为具有艺术品质与精神深度的文化表达。它平衡了思想性、艺术性与可传播性,既有红色题材的庄严厚重,又兼具微短剧的轻盈节奏,实现“见微知著,以短蕴长”的创新突破。

来源| 电视艺术
编辑| 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