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半导体领域被一则“简短却极具分量”的消息震动——中国商务部在回应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时,使用了“不当干预”“导致产供链混乱”等强硬表述。要知道,以往面对类似情况,中方表态往往较为含蓄,此次“一反常态”引发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也让不少人意识到:全球芯片产业的“暗战”,或许已从幕后走向台前。

要理解此次事件,需先了解安世半导体的背景。这家公司总部设在荷兰,技术底蕴深厚,是全球顶尖的半导体标准器件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充电器、汽车传感器、工业设备等多个领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的实际控制方是中国的闻泰科技。2019年,闻泰科技通过一系列并购将其纳入旗下,这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半导体领域少有的成功布局。
问题恰恰出在这层“中资背景”上。近期,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的日常运营进行干预,甚至阻挠其正常商业合作。例如,限制其向特定客户供货,要求审查技术研发方向。这些举措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引发了广泛争议。
有人不禁要问:荷兰一向标榜“市场经济”,为何突然对一家中资控股企业出手?这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潜规则”——随着芯片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武器”,一些国家开始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和正常经营设置障碍。安世半导体的产品虽非最顶尖的“高端芯片”,但因其应用广泛、供应链地位关键,自然成为某些势力的“眼中钉”。

面对荷兰的“出手”,中国商务部的回应虽简短,却被外媒解读为“近年少有的强硬表态”。细究之下,这段话至少包含三层深意,堪称“精准打击”:
发言人直言荷兰的行为是“不当干预”,这一表述分量极重,相当于公开给荷兰政府“贴标签”——其行为并非基于市场规则或真正的安全需求,而是越界进行政治操作。荷兰一直自诩为“国际贸易规则的维护者”,中方的这一表态,无疑将其置于尴尬境地:是继续维护公平竞争,还是沦为贸易保护主义者?
中方进一步指出,荷兰的干预已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供链混乱。这一表述的潜台词是:当前全球芯片短缺、汽车厂停工、电子产品涨价等问题,根源在于某些国家的无端折腾。将荷兰的行为与全球产业链的困境挂钩,无疑将其推向了国际产业界的对立面——毕竟,没有企业希望因芯片断供而停产。

中方还表示“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申请出口豁免”,这一举措堪称“刚柔并济”。一方面,我们坚决反对政治干预;另一方面,仍为正常商业合作敞开大门。例如,若安世半导体因荷兰政府的限制无法正常供货,中国可考虑为其“开绿灯”;其他受牵连的企业亦可享受同等待遇。这一表态既安抚了企业,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反对的是“政治操弄”,而非“正常合作”。
许多人好奇:以往美国打压华为、限制芯片出口时,中方回应并未如此直接,此次为何对荷兰“火力全开”?这背后是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底气变化”与“策略调整”。
过去几年,中国半导体产业“闷头搞研发”,虽在高端芯片领域仍在追赶,但中低端芯片的产能与技术水平已今非昔比。2024年,中国芯片自给率突破25%,像安世半导体这样的企业,即便海外业务受影响,国内也有足够的产业链支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自然敢对“无理打压”说“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占据全球市场的40%以上。荷兰ASML的光刻机、美国高通的芯片、韩国三星的存储芯片,均依赖中国市场。荷兰政府此次折腾安世半导体,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中国反手限制稀土出口(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或收紧市场准入,欧洲半导体企业将遭受重创。中方的强硬表态,正是对荷兰的警示:别因小失大。
以往面对美国的芯片禁令,中方多采取“被动应对”策略,如通过WTO起诉、呼吁企业自主创新。但此次不同:荷兰只是“跟班”,美国才是“幕后推手”。中方直接对荷兰“亮剑”,实为“敲山震虎”——向那些跟随美国起哄的国家传递信号:想借“国家安全”打压中国企业?先掂量掂量后果!这种“抓典型”的打法,比泛泛而谈更具威慑力。

商务部的回应一出,国际媒体立刻沸腾。有媒体称“中国对欧洲发出罕见警告”,有分析认为“半导体博弈进入新阶段”,甚至荷兰本地媒体也在追问政府:“我们真的要为了美国,得罪中国吗?”为何各方反应如此强烈?
以往大国博弈讲究“看破不说破”,例如美国打压华为时,中方虽不满但表态仍留有余地。此次中方直接点名“不当干预”,相当于捅破了“窗户纸”——未来再有类似事件,别想“暗箱操作”,必须公开辩论。这让不少国家担忧:搞“小动作”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当前全球芯片产业链高度融合:荷兰的光刻机、台湾的晶圆制造、美国的设计软件、中国的封装测试,缺一不可。然而,一些国家正试图将产业链“按国籍拆分”,推行“小院高墙”“友岸外包”等政策。中方的表态,虽公开反对这种分裂趋势,但也让更多人意识到:若分裂持续,未来购买芯片可能真的需要“看国籍”了。

安世半导体事件绝非终点,未来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博弈只会更加激烈。美国可能继续拉拢盟友“围堵”中国,而中国则会一边“自主创新”,一边“团结可团结的力量”。
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夯实本土芯片产业链,尤其在光刻机、EDA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取得突破;另一方面,继续开放市场,吸引更多国际企业“站队”——毕竟,没有企业愿意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芯片市场。
对荷兰等国家而言,他们也需权衡利弊:跟随美国“围堵中国”,短期或许能讨好美国,但长期将失去中国市场,并让本国企业错失技术合作机会。例如,若荷兰逼迫安世半导体“二选一”,后者完全可将研发中心与工厂迁至中国,届时荷兰损失的将不仅是税收与就业。

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一颗芯片需经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数十道工序,没有哪个国家能“包打天下”。当前一些国家将芯片视为“政治武器”,本质上是“逆全球化”的短视行为。
中国商务部此次“罕见措辞”,既是对“不当干预”的反击,也是对“全球合作”的呼吁。未来,谁能坚持开放、拥抱合作,谁就能在芯片产业竞争中胜出;谁若执意搞“分裂”“封锁”,终将被技术进步与市场规律“打脸”。
安世半导体的风波,只是这场“大国博弈”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仅靠“埋头苦干”远远不够,还需学会“拿起规则的武器保护自己”;而中国要想在全球产业链中立足,仅靠“市场规模”亦不足够,还需具备“说不的底气”与“合作的诚意”。
这场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