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中加两国领导人的手时隔八年再次握在一起,背后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国家利益权衡。
8年前,如果有人预测加拿大将主动寻求改善对华关系,多数人会嗤之以鼻。然而,国际政治的戏剧性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
2025年10月31日,韩国APEC峰会会场,加拿大总理卡尼与中方领导人完成了39分钟的会晤。这场原本例行公事的双边会谈,因其特殊的时空背景而被赋予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外交破冰背后的经济焦虑
卡尼政府此次对华政策的调整,表面上是一次常规的外交互动,实则反映了加拿大经济面临的深层困境。
数据显示,加拿大与美国的经济依存度已接近危险水平。其对美出口占比超过75%,这种单一依赖使加拿大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异常脆弱。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首批行政命令之一,就是对加拿大进口商品全面加征关税。这一决定在渥太华引发地震,迫使加拿大必须重新审视其全球经贸布局。
与此同时,加拿大西部油菜籽农场的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农产品。中国市场的突然收紧让这些农户每季损失数万加元。这些选票的压力,通过国会山的走廊,最终传到了总理办公室。

02 地缘政治棋局中的自主选择
中加关系的疏远从来不是孤立事件。2018年加拿大政府在中美之间的选边站队,导致了两国关系长达7年的冰冻期。
地缘政治观察家指出,加拿大正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第三条路。这种尝试充满风险,却也必不可少。
卡尼在APEC峰会前的讲话中强调:“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隔绝不符合加拿大的国家利益。”这一表态暗示了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务实转向。
麦吉尔大学政治学教授分析认为:“加拿大意识到,在大国竞争中完全依附某一方,将丧失自身的外交自主性和国际影响力。”

03 突破美国围堵的战略考量
拜登政府时期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已让加拿大感受到压力,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变本加厉,使加拿大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中国市场的规模与潜力,为加拿大提供了突破美国经济围堵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和农产品领域,中加经济存在巨大的互补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对华政策调整的时机耐人寻味。就在APEC峰会前夕,加拿大宣布重新审查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政策。
这一决定表面上是响应中方关切,实则是为加拿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04 国内政治的现实压力
卡尼领导的新政府上任不足半年,却已面临多重执政压力。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交织。
在这种背景下,打开对华关系这扇门,成为政府转移国内视线、寻求外交突破的捷径。
西部农业大省的议员们在国会不断施压,要求政府尽快恢复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正常化。这些地区是卡尼所在政党的传统票仓,其诉求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加拿大商界领袖频频发声,呼吁政府采取更加务实的对华政策,重振两国经贸往来。

05 长远布局的深意
中加关系的此次转圜,不应简单理解为权宜之计。从卡尼政府的各项举措来看,这其中包含着对加拿大未来发展的长远谋划。
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加拿大如不能及时调整姿态,恐将在新一轮区域经济整合中掉队。
加拿大外交部内部文件显示,政府正在制定一项“印太战略2.0”,旨在更加平衡地处理与区域内各大国的关系。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战略将改变以往过度倾向美国的做法,赋予加拿大在亚太事务中更大的活动空间。

国际关系学者常用“竹子外交”形容加拿大的对外策略——看似随风摇摆,实则根基深厚。当中加领导人走出会场时,双方脸上的微笑背后,是各自国内的政治算计和经济需求。
加拿大需要中国的市场来平衡对美国的经济依赖,中国则需要打破西方国家的战略围堵。这场各取所需的外交探戈才刚刚开始。
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国家利益的精确计算,正在重塑国际关系的所有可能性。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