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亚芹

微短剧《怒刺》海报。资料图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文艺创作浪潮中,横屏微短剧《怒刺》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脱颖而出。这部近日全网上线的作品,凭借与传统影视剧截然不同的故事呈现,迅速收获网友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广泛好评,成为抗战题材影视创作的新亮点。
该剧以1937年天津沦陷为历史坐标,通过叶清轩、白鸽、丁姗姗等青年群体的抗战历程,构建起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画卷。剧中人物并非传统主旋律作品中的完美英雄,而是具有鲜明人性弱点的普通人:表面浪荡不羁的叶清轩实为令敌人胆寒的“书生杀手”,其抗日动机从为师复仇逐步升华为民族大义;丁姗姗从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蜕变为抗日战士,转折点源于家产被侵吞、父亲遭暗杀的切肤之痛。这种从个体命运切入历史洪流的叙事策略,让观众得以透过角色弧光,窥见家国沦陷时代普通人的挣扎与觉醒。
<在历史视角选择上,《怒刺》独辟蹊径聚焦“经济战”维度。全剧避开宏大战争场面与谍战惊险情节,转而通过天津物资短缺、货币贬值、粮食价格波动等民生细节,以及抵制日伪“联银券”的金融抗争,构建起微观历史叙事体系。这种以经济战为切口的历史呈现方式,既符合当代观众的生活经验认知,又实现了沉重历史的轻量化表达,使抗战记忆在年轻群体中产生更强共鸣。
在情感设计层面,该剧精准把握短剧“密度高、冲突强、情绪爽”的创作规律。叶清轩、白鸽与丁姗姗的情感纠葛不仅构成叙事支点,更通过细腻的情感铺陈传递正向价值观。当观众为角色命运揪心时,自然接受了作品传递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这种将价值引领融入情感叙事的创作手法,为主旋律微短剧提供了可复制的创作范式。
作为抗战题材影视创作的新探索,《怒刺》通过普通人视角、经济战视角与情感化叙事的三重创新,成功实现历史厚重感与当代传播性的平衡。其创作实践表明,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通过叙事方式的革新,在年轻群体中激活历史记忆,这种创新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