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王家卫滤镜破碎:影视工业化下的权力游戏与行业反思

时间:2025-11-06 05:46:43 来源:娱乐独角兽 作者:娱乐独角兽

作者 | Mia

编辑 | 李寻欢

“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王菲《开到荼蘼》的歌词,在2025年的内娱圈显得格外应景。从喜马拉雅的烟火到王家卫的墨镜,一场关于“权力游戏”的舆论风暴,正撕开影视工业化背后的复杂生态。

墨镜王人设崩塌:从“艺术之神”到“权力玩家”

青年编剧古二(程骏年)的维权事件,因一段王家卫与编剧秦雯的私人录音曝光而彻底引爆。录音中,王家卫对唐嫣、倪妮、陈道明等明星的尖锐评价,与公开场合的赞美形成鲜明反差:唐嫣被指“很装”,倪妮被暗示“特权咖”,陈道明被形容为“极品中的极品”。这场意外的人设反转,让长期以“神秘高贵”形象示人的王家卫,瞬间跌落神坛。

知乎网友@ironfan 的吐槽颇具代表性:“作为影迷,我一直以为墨镜私下会讨论博尔赫斯,没想到和编剧讨论的是谁胸大屁股翘。”这种反差感,源于王家卫与王晶、姜文等导演的公众形象差异——前者以艺术片导演、戛纳评审团主席的身份被奉为“华人之光”,后者则因作品风格更接地气而少有“人设崩塌”的冲击力。

滤镜破碎:艺术追求还是权力霸凌?

王家卫的创作模式向来充满争议:无剧本拍摄、反复重拍、超长周期,甚至被演员称为“折磨”。刘嘉玲擦地板戏重复20余遍,张震苦练三年八极拳后戏份被删,木村拓哉为《2046》断断续续拍摄6年仅剩6分钟……这些在“王家卫滤镜”下被解读为“天才怪癖”的行为,如今随着录音曝光被重新审视。

过去,投资人和明星甘愿承受这些“折磨”,因为参演王家卫的作品意味着升咖与镀金。《繁花》爆红后,胡歌重回顶流,唐嫣演技获认可,辛芷蕾夺得影后。但如今,当“墨镜被打碎”,这些行为开始被全网逐帧审判。王家卫的沉默,让那尊高高在上的神像,出现了不可逆的裂痕。

编剧维权困境:名利场下的权力失衡

古二的维权事件,将影视行业的深层矛盾推向台前。作为《繁花》前期责任编辑,他自称承担了商战主线等重要剧情撰写,却因月薪3000-6000元、长期过劳导致渐冻症病情加重。剧组声明否认其编剧身份,并谴责其偷录行为侵犯隐私。

这场纠纷折射出编剧行业的普遍困境:署名权争议频发,维权成本高昂。去年《田耕纪》《隐秘的角落》编剧维权成功,近日短剧《姐姐的三条簪》编剧小撒也在讨要第一署名权。而古二的特殊身份——绝症患者指控国际大导,让事件引发全网关注。

在成熟工业化体系中,美剧实行编剧中心制,分工明确;韩剧则由编剧主导剧情。而国内影视业仍以制片人、导演为核心,编剧写完剧本后常需交付导演二次创作,甚至面临演员改戏的情况。行业内部,“大编剧分包工作、枪手代劳”的乱象普遍存在,进一步压缩了小编剧的生存空间。

行业反思:从“明星中心制”到“剧本中心制”

录音曝光虽涉及隐私争议,但从推进行业工业化、减少资源消耗的角度看,这场风波具有正面意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引导行业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真正发挥剧本“一剧之本”的作用。

随着平台更注重内容质量、减少对明星和数据的依赖,编剧的地位和话语权或将提升。但真正实现“剧本中心制”,仍需打破既有的权力结构,构建健康的行业生态。

当“王家卫滤镜”彻底破碎,影视行业或许正迎来一次痛但必要的自我革新。从权力游戏到规则重建,这场风暴留下的,不应只是八卦与叹息,而应是对工业化体系、创作伦理和行业公平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