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摇滚红与黑》上海巡演为何一票难求?深度解析

时间:2025-10-13 16:17:3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

2016年9月22日,改编自司汤达同名文学巨著的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在巴黎戏剧宫完成全球首演,这部融合文学经典与摇滚精神的作品迅速引爆法国剧场。首轮86场演出场场爆满,累计吸引5万人次观众,次年更凭借突破性创作获得水晶球奖最佳音乐剧提名,成为当代音乐剧领域的现象级作品。


尽管首演大获成功,但资金困境迫使剧组在2017年暂停演出。直至2019年,中国民营演出机构携手重启项目,开启石家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五城巡演。然而次年受客观因素影响,巡演被迫中断,剧组转而通过B站官摄版与观众保持互动。2025年9月27日,这部承载着文学厚度与摇滚激情的作品终于重启中国巡演,其中上海场于10月3日至12日在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场连演10场,引发抢票热潮。

本次巡演延续2019年黄金阵容,法国歌手科莫再度担纲主角于连。这位通过《法国好声音》崭露头角的歌手,凭借对角色复杂心理的精准诠释,被剧迷誉为“最贴近司汤达原著的于连”。在接受法国媒体20minutes采访时,科莫强调:“这不仅是歌剧,更是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现场。”舞台上空悬浮的完整摇滚乐队,突破传统乐池的物理限制,在关键情节中以灯光切换实现戏剧与音乐的对话——当演员对话时乐队隐入黑暗,独白时刻则以摇滚乐强化情感张力,使音乐成为推动叙事的核心要素。



摇滚元素的运用远不止于氛围营造。当于连在第一幕结尾踏入摇滚世界时,忽明忽暗的灯光如同心理注释,折射出角色动荡的内心世界。这种艺术处理巧妙呼应了司汤达笔下那个充满叛逆精神的主人公——于连既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反抗者,也是摇滚精神的天然载体。词作者扎吉在接受M Radio采访时指出:“1830年的暴力、革命与社会问题,与2016年的失业、阶层固化等现实形成跨时空对话,爱始终存在于这些严肃议题之中。”

相较于原著,音乐剧在人物设置上进行了精妙调整。原作中教导于连“爱的艺术”的俄国贵族被替换为歌手杰罗尼莫,这个在小说中仅作背景描写的角色,在舞台上成为贯穿全剧的叙事者与情感纽带。通过杰罗尼莫的串场,中国观众得以更清晰地理解复辟王朝时期的社会结构——当于连以“我要荣耀向我俯首”的呐喊彰显主体性觉醒时,瓦勒诺院长却代表着服膺于等级秩序的纯粹欲望,两者对比揭示出司汤达对法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在视觉呈现上,制作团队采用极简主义美学。全剧仅保留复辟时代风格的桌椅作为实体道具,转而通过3D投影与交互式屏幕构建空间。第二幕结尾处,垂落的纱状幕布从朦胧投影载体突变为困住于连的白色铁栏,这种物质与象征的双重转化,将抽象的阶级壁垒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舞台意象。尽管偶尔因演员操作投影设备产生“使用平板电脑”的出戏感,但整体视觉语言仍成功营造出诗意的戏剧氛围。


该剧对原著的忠实改编同样值得称道。三位词作者以“暴力、失业、爱”为关键词重构叙事,既保留拿破仑时代平民子弟通过军功实现阶级流动的历史语境,又通过于连与瓦勒诺的命运对比,揭示复辟王朝时期阶层固化的现实。当于连在《荣耀向我俯首》中唱出“我不要纸醉金迷,我要狂热爱情的伤口”时,其主体性觉醒与政治反抗的双重意涵,恰如司汤达笔下那柄刺入法国社会的匕首。

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或许正是《摇滚红与黑》在上海引发抢票狂潮的核心原因。尽管剧组常被戏称“经济拮据”,但每个唱段都与情节紧密咬合,经典摇滚曲风与浪漫音色的交织,既复现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肌理,又赋予作品当代性的生命力。正如观众在社交媒体所言:“当纱幕变成铁栏的瞬间,我们触摸到了文学经典与摇滚精神共振的永恒魅力。”


来源:谈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