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重温《人民的名义》:祁同伟的悲剧与权力现实的反思

时间:2025-11-06 18:51:44 来源:诗词中国 作者:诗词中国

最近的电视剧市场略显平淡,好看的剧集屈指可数,因此我选择了回看一些经典老剧,其中《人民的名义》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这部2017年播出的剧集,即便已经过去了近10年,每次重温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思考。在《人民的名义》众多复杂多面的角色中,祁同伟无疑是最引人深思的一个。

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非黑即白”的反派角色,没有天生的恶念,反而是一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寒门学子,曾是扛过枪、流过血的缉毒英雄。然而,最终他却沦为了贪腐分子,在孤鹰岭饮弹自尽,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初次观看时,我或许会简单地认为他“活该”,但如今再次审视,却不禁对他产生了些许惋惜。

祁同伟的故事,始于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他出身贫寒,大山的贫瘠与闭塞让他早早明白,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他背着干粮翻山越岭去上学,在煤油灯下刻苦学习,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知识上。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汉东大学政法系,成为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那时的他,眼里有光,心中有梦,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大学毕业时,祁同伟凭借优异的成绩本有机会进入汉东省检察院,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归宿。但权力的“任性”却轻易打碎了他的梦想。因为没有可倚仗的权势背景,也不愿向权力低头,他被“分配”到了偏远乡镇的司法所。而那些家境优渥、有背景的同学,却能顺理成章地进入省厅、市局等重点单位。那一刻,“知识改变命运”似乎成了一句苍白的口号,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在权力面前,个人的努力竟如此渺小。

年轻的祁同伟并未立刻妥协。他骨子里还有大山赋予的韧劲,不愿就此向命运低头。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争取改变处境的机会,他主动申请加入缉毒队。在缉毒前线,他毫不畏惧,与毒贩生死搏斗,甚至在一次行动中身中三枪,险些丧命。当他带着满身伤痕,捧着“缉毒英雄”的荣誉回到汉东时,以为这次总该被看见,总该能得到公平的对待。但现实再次让他失望,即便成了英雄,权力的壁垒依然坚不可摧。他的荣誉被无视,他的诉求被驳回,依旧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

躺在病床上的祁同伟,望着天花板,终于彻底明白:英雄在权力面前,不过是可以随意摆弄的工具。没有权力的加持,再耀眼的荣誉也换不来想要的公平。于是,在汉东大学的操场上,那场“惊天一跪”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跪在时任政法委书记高育良的面前,放下了所有的骄傲与尊严。那膝盖落地的瞬间,不仅是对权力的臣服,更是他理想信念的崩塌。

从那天起,那个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梦想的热血青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认清“权力才是硬道理”的追名逐利者。他开始主动依附高育良,利用一切机会攀附权力,从乡镇司法所一步步爬到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的位置。他学会了官场的规则,懂得了如何用权力交换利益,甚至不惜践踏法律与道德,包庇山水集团,参与贪腐。曾经的缉毒英雄,最终活成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样子。

祁同伟的悲剧,何尝不是许多人在现实中遭遇的缩影?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努力却不被看见,委屈却无处诉说?我们或许没有向权力下跪,却都曾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收起自己的个性与棱角,向现实妥协。

剧中那些对祁同伟嗤之以鼻的角色,反而透着一种微妙的讽刺。李达康在常委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嘲讽祁同伟“哭坟”,认为他是在向权力献媚。可李达康为了大风厂的拆迁进度,不顾群众诉求“跨栏”进场;为了林城开发区的项目,他跑前跑后,四处求人,在沙书记面前小步快跑。这些行为,本质上与祁同伟的“哭坟”并无不同,都是为了达成目的,向权力体系做出的让步。只是李达康的“妥协”包装在“为了发展”的外衣下,显得更“高级”罢了。

而侯亮平这个角色,则让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尴尬。他一路顺风顺水,有着令人羡慕的背景。他说自己是普通人,但哪个普通人的岳父是高检领导呢?自己刚毕业就能进入核心部门,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有贵人相助。他从未体验过祁同伟那样的绝境,从未感受过“寒门无依”的绝望,却以“上位者”的姿态,指责祁同伟“理想抱负是纸糊的”。虽然他的工作非常有必要,但他表演的那种正义凛然的样子,确实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尴尬。

祁同伟的悲剧,从来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权力失衡下的必然。他曾是反抗不公的斗士,却在一次次的挫败中,从“被权力伤害者”变成了“权力的追随者”,最终被权力吞噬。观众对他的同情,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我们希望,每个努力的人都能被看见,每个有理想的人都不用向权力低头。我其实挺惋惜祁同伟,那个本应该在公平环境中绽放光芒的青年,最终沦为了权力漩涡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