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人
自《芳华》之后,冯小刚便萌生了将经典谍战剧《无悔追踪》搬上大银幕的念头。这部剧,不仅承载着无数观众的回忆,更在谍战剧领域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无悔追踪》:谍战剧的巅峰之作
原计划于2019年启动的电影版《无悔追踪》,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期进行。期间,冯小刚虽推出了《只有芸知道》和《非诚勿扰3》,但市场反响平平,不禁让人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而,当冯小刚宣布将执导《无悔追踪》电影版的消息传来,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

提及《无悔追踪》,不得不提1992年前后,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三位导演先后推出的《活着》《霸王别姬》《蓝风筝》。这三部作品,均以平民史诗的气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电视剧《无悔追踪》,虽不知是否受此影响,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谍战剧领域独树一帜。

《蓝风筝》与《无悔追踪》的对比与共鸣
《无悔追踪》以1976年为分水岭,前半部分看似流水账,实则波光粼粼,细腻描绘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百态;后半部分则剧力集中,却略显松散潦草。特别是1976年之前的戏份,那种事不关己却又不敢高高挂起的冷冽感,是其他年代戏所不具备的。它不像《活着》《霸王别姬》那样,挥毫处皆是痛彻心扉的时代巨变,而是以一种更为细腻、内敛的方式,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对个体的影响。

冯静波:一个特务的“如鱼得水”
剧中,特务冯静波从三反五反、反胡风、反右、反右倾,直到文革运动,历次运动都身先士卒,其聪明才智火花四溅。他不仅能全身而进,更能全身而退,这种荒唐而带来的怪趣,是随便扯一个线头,就能让好好的毛衣裹成一个毛线团。冯小刚的喜剧天分,在此或许能得到充分发挥。
谍战剧中的“人”与“历史”
研究中国电视剧史的,常将《无悔追踪》奉为谍战剧的巅峰之一。但该剧吸引人的部分,不在于大玩特玩一人察漏一人补缺的猫鼠游戏,而是在这四十余年的反特过程中,人是如何被时间所驯化,人又是如何在被宏大的历史所征服。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让《无悔追踪》超越了普通谍战剧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反思意义的作品。

家长里短中的时代印记
或许,这也不是最重要的。当年追这剧的观众,大概就是被那些家长里短间的按了葫芦又起了瓢,鸡吵鹅斗中的非恩非怨所吸引。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仍有些欲望说不清道不明地生长。时代的车轮总有碾压不倒的地方,蝼蚁就是在各式各样的缝隙里,依然葆有它们爬行的速度。冯静波是这样,他不算太正经的同行小特务王六斤也是如此。剃头匠、板儿爷、老鸨子,这些旧社会的遗产,任时代的风雷响彻耳际,他们的残喘成就了他们的残生,也让无数的变革翻云覆雨之后,他们仍能保留他们的站姿。

社会的万花筒,人生的百样书
《无悔追踪》的好就好在这里,它是社会的万花筒,也是人生的百样书。伴随着穆索尔斯基的乐曲《展览会中的图画之漫步》,该剧拉开了幕。执法者家破人亡,潜藏者逍遥法外,话赶话与欲言又止并行不悖。在非如此不可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人人都经历着流变,但仍然万变不离其宗的活着。一出猫鼠游戏,实际抓到老鼠又如何?时代的洪既顾不上个人的忠贞,也必将淹没你所为此付出的忐忑。

旁观者的视角,不卖弄的姿态
可以说,全剧持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可喜的是,它又丝毫不卖弄旁观者清的姿态。在大量的长镜头里,摄像机的摇移,仿佛在暗示,你在看风景,也有人在看你是如何看待这风景。而这其中最动人的眼神,来自警察肖大力的妻子刘亚琴。她应该是爱上了冯静波,要不然,她也不会在冯静波失联之时,很快找到了冯静波的藏身地。冯静波正和别的女人睡在一张床上。刘亚琴的表现是比她的妻子还要恨铁不成钢,还动了手。

含蓄的情感,不自觉的迷途知返
全剧最含蓄的地方也在于此,你甚至会怀疑刘亚琴自己都没发觉,她对邻家的男人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愫。当然,聪明透顶的冯静波也没有洞悉这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对自己会有着控制不住的区别对待。女人缘上佳的他,像是习惯成自然的照单全收。而冯静波最终被共和国的光芒所照耀,也是在潜移默化中,以不自觉的形态,迷途知返。
冷静的叙事态度,历史的微缩史
全剧中,这一冷静得出奇的叙事态度,更让我们几乎看不到潜藏者那种因身份认同的高度错位而引发的天人交战。冯静波之所以能藏身四十个年头,就在于他总能如同一滴水般汇入到大江大河里去。他也如沉睡者般,不去执行任何任务,转而投身到更为轰轰烈烈的时代洪流中去。自可以将电视剧《无悔追踪》当作共和国的微缩史看待,但它更侧重的是历史中的人,而非人所创造的历史。

历史的节拍与共舞,肖大力的蹒跚
剧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那么顺情顺心的跟上历史的节拍,而与历史共舞起来,包括那个根红苗正,铁骨铮铮的肖大力。当他目睹他曾经的敌人特务头子,成了投资者和统战对象时,他那在运动中受伤的腿,就更为蹒跚了。这是全剧已到了后半部分,台海两岸已开始了疏通有无。此时的剧力集中在子一代的婚恋上,特务与抓特务的后代,因青梅竹马而互生情愫,但这段孽情扭结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草率版,这对苦命鸳鸯各寻他人后的围城景观,也是想当然的一片破败。剧力在这时,可谓相当孱弱。

1976年后的戏份与人物工具化
有趣的只有,肖大力的二子在恋爱中吃了碗里看着锅里的状态,倒是另一种连自己都觉察不到的玩世不恭。也可以说,1976年之后的戏份之所以不如之前的剧情那般活泼生动,可能是改开之后的欣欣向荣,除了热情地拥抱之外,很难再找到其它的态度。只能依靠强硬的巧合、生硬的抒发、坚硬的变态,将剧情一路赶将过去。而少了前段戏分,越是不动声色越是声色十足,不求转折却一样能荡漾开来,真遇到冲突,反而不事渲染,照样能让观者肝肠寸断。好比刘亚琴的自谥身亡。尤其是群像描写,1976年之前的人物,几乎是个顶个的鲜活,是个人,就有一体两面,却又浑不觉的既对立又统一起来。而到了1976年之后,新增的几个人物,几乎都成了工具人。

台海关系缓和与《云水谣》的延续
本剧结束的背景,是台海关系缓和之时。本剧的结束语是:昨天已经过去,希望还在明天,一切向前看。多年后,尹力的《云水谣》可谓又延续了这一主题,但远不如本剧那样贴心贴肺又意味深长。

表演艺术的巅峰:王志文与刘佩琦
稍微说一下此剧的表演,王志文和刘佩琦这对双男主,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刘佩琦此前扮演的角色以各类街溜子为主,这一次却格外的正经。这是个性格外露,但又必须沉得下去的角色。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但他的幽默不为博人一乐,而是要把人顶在墙上,让其不得动弹。其后,刘佩琦演过太多词锋锐利,脾气火爆的父亲形象。《无悔追踪》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王志文的表演转折点与戏路开阔
王志文最早亮相荧屏,以知识分子居多,如艾芜、柳亚子等。这一次也是书卷气十足,别人是出口成脏,他是出口成章。自然,他扮演的冯静波要比刘佩琦出演的肖大力,表演空间更大。王志文刻意地不去表现人物的惶惶不可终日,过往的傲岸在这里沦为了一种所谓“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混迹。但在细节处,他又得把握住该人物本身的表演特性。盖因所有的特情人员,必须得是一个好演员。他必须得在几重表演领域里来去自如,同时,还有保持住人物敏感、多思的本性。无论怎样,这是王志文表演生涯的转折点。此后,他的戏路也就越发开阔起来。

冯小刚《抓特务》的期待与展望
想来,《抓特务》里雷佳音将取代刘佩琦、胡歌则是王志文的换身。他们在这出戏里,还是得有一些超水平发挥,才能拿下他们各自的角色,也能成就他们个人表演史上的高光时刻。电视剧里的其它配角倒不见得有太多的光彩,几个老太太倒很见功底,如本人极欣赏的黎频、还有孟瑾和金淑媛,都在不多的戏份里,表现卓异。老戏骨李丁和黎频都是与尹力二度合作,在《我的九月》里,二位老艺术家的表现更入味一些。这一次,只能说不过不失。

结语:期待冯小刚的《抓特务》再续经典
希望在冯小刚执导的《抓特务》里,还能听到穆索尔斯基的名曲,还能看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还能一睹同一屋檐下,种种甘愿或不甘愿,自觉或不自觉的风雨同舟。看到一种不请自来的力量,能让坚硬的变得柔软,让柔软的地方滴出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