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公布了《广电总局2025年10月全国重点微短剧规划备案公示情况》。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规划备案公示的重点微短剧共253部、8564集。据记者梳理,相比此前,10月份的公示内容呈现出两大显著变化:微短剧行业正加速向“做精品”转型,题材选择与表现形式均日趋多元化。(11月5日《证券日报》)
作为新兴的网络文艺形式,微短剧凭借其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的特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迅速崛起,成为备受观众喜爱的内容类型。然而,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微短剧行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题材同质化严重。大量作品在剧情设定、人物塑造等方面高度相似,不仅限制了作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还容易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
在此背景下,微短剧行业转向“做精品”成为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摆脱同质化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创作者需在题材上实现突破,深入生活,挖掘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避免局限于单一类型。例如,可以从社会热点、历史文化、人文关怀等多个角度出发,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尝试不同的叙事结构、拍摄手法和艺术风格,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此外,加强人才培养也是关键。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人才,为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微短剧精品化不仅能够提升整体质量,还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当前,微短剧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地走精品化之路,摆脱同质化的束缚,才能在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前行。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