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二十号即将携3名航天员返航,任务成果备受瞩目之际,公众对航天员太空生活产生的250多斤排泄物处理方式充满好奇。
在微重力环境下,排泄物若处理不当,不仅会污染仪器设备,更可能引发航天员健康风险。中国空间站早已构建起完善的解决方案,尿液实现循环再生利用,固体废物则通过特殊工艺安全处置。

11月1日完成快速对接后,空间站3名航天员进入返航准备阶段。除科研数据整理与设备交接外,他们还需完成一项特殊任务——打包半年产生的125.3公斤排泄物。该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网友戏称:“地球冲马桶1秒解决,太空失重环境怎么办?”
这项技术攻关可追溯至神舟五号任务时期。1961年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时,因未配备排便装置全程硬憋;美国水星计划航天员更遭遇尿液收集袋泄漏事故,导致宇航服被浸湿。上世纪80年代,和平号空间站直接将排泄物排入太空,造成太阳能板被冰冻尿液块撞击损坏。

失重环境下,尿液飞沫可能腐蚀精密仪器,粪便中的细菌则会以惊人速度繁殖。神舟十三号任务数据显示,3名航天员半年产生600余升尿液和81公斤粪便,若处置不当,空间站将沦为“细菌培养皿”。
中国航天自2012年神舟九号任务起,逐步构建起半自动收集系统。至神舟二十号时,已实现尿液“循环再生”技术,资源转化率超越国际同类系统。

11月1日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启动尿处理子系统。该设备采用“蒸汽压缩蒸馏”技术,通过三步实现尿液再生:
这套系统6升尿液可提炼5升再生水,转化率达83%,较美国系统高出2个百分点。航天员每日饮用水中有半数来自该系统,经检测,净化水质优于地球自来水标准。

相比尿液循环,固体废物处理更显复杂。神舟二十号采用特制收集袋,外层防水透气,内层涂覆防腐剂,袋口配备收紧绳。使用时需:
整个流程需10分钟完成。这些废物将随货运飞船重返大气层时烧毁,仅保留少量样本用于微生物研究。按成人日均排泄量计算,3名航天员半年产生约945升尿液和108公斤粪便,总重达125公斤。

这项技术具有双重战略意义:
更令人瞩目的是技术反哺效应。青海沙漠地区已试点应用类似原理处理苦咸水,太空级银离子消毒技术进入偏远地区净水设备。从杨利伟使用“太空尿不湿”应急,到如今构建完整循环系统,中国航天用20年攻克了这个世界级难题。

按计划,神舟二十号将于11月中下旬返航。届时需关注两个细节:
当航天员出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凯旋的英雄,更是背后这套支撑人类太空生存的“废物处理魔法”。这或许就是科技最浪漫的呈现方式——将最棘手的问题,转化为最优雅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