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表示“愿意谈判”,德国、法国便迅速改口“拒绝协商”,这场围绕稀土与芯片的博弈骤然升级。中国方面回应称:若想获取稀土资源,需以光刻机技术作为交换。这场“芯片—稀土”的互卡局面,已从商业谈判演变为战略对峙,双方均进入倒计时阶段,静观谁将率先妥协。

一、稀土成战略筹码:中国精准卡住欧洲工业命脉
稀土并非普通矿产,其核心价值在于“稀土磁体”。这种指甲盖大小的元件,能让电机效率提升数倍,广泛应用于电动车、风力发电机及导弹舵机等领域。欧盟数据显示:当前100%的永磁体依赖进口,其中92%来自中国。若中国限制出口,欧洲工业将面临“断电”风险。
德国车企已率先感受到压力。大众汽车原本储备了3个月稀土库存,如今仅剩4周;宝马因磁钢短缺,一条iX生产线每周减产1200辆,直接损失达6000万欧元。稀土已成为欧洲工业的“电动开关”,中国只需轻轻一拧,德国便如热锅上的蚂蚁。

二、欧洲自建供应链: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欧盟虽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2030年将稀土自产率提升至20%,对华依赖降至65%,但现实数据却令人沮丧:

成本差异更为悬殊。中国氧化镨钕售价50美元/公斤,欧洲自炼成本高达120美元/公斤。奔驰计算显示,若全面采用欧洲自产稀土,单车成本将增加1800欧元,利润直接腰斩。因此,德国车企一边签署澳洲矿场协议,一边研发“无稀土电机”,以拖延时间。
三、中国反制升级:石墨、镓、锗三连击
中国在稀土之外,还打出石墨、镓、锗的组合拳。8月1日,中国限制镓、锗出口;12月1日,又将高纯石墨纳入管制。石墨是芯片制造中坩埚和热场的核心材料,全球70%的高纯石墨产自中国。更致命的是,中国通过“时间差”策略,每次欧洲寻求替代方案时,便推出新的管制措施,直击欧洲政策反应慢的软肋。

四、欧洲内部矛盾:政治口号与商业现实的撕裂
德国政客在柏林高呼“减少对中国依赖”,同一周,德国经济部却将巴斯夫、英飞凌等企业列入“白名单”,请求中国加快稀土审批。法国更显矛盾:一边推动“印太战略”,一边让阿尔斯通在青岛生产高铁轮毂,使用中国稀土。欧盟总部虽高喊“价值观”,但今年前10个月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5%,真金白银持续流向中国。

五、未来路径:三条路,两条是死胡同
A. 全面脱钩:欧洲自建全产业链,成本将增加3倍,时间延长5倍,通胀率可能飙升至10%,引发选民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