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3》(以下简称《太奶3》)的开播即爆,让短剧行业迎来新一轮热度高峰。上线前,该剧在红果短剧创下超800万预约量,刷新行业纪录;首日热度值突破2亿,登顶平台热播榜,较前作《太奶2》首日破亿的成绩实现翻倍增长。最新数据显示,上线5天播放量已突破10亿次,成为短剧市场现象级标杆。

近年来,短剧行业加速迭代,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透露,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2025年正加速向千亿级迈进。在这一背景下,《太奶3》的成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文娱先声特邀《太奶》系列制片人魏思雨与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围绕短剧的创作逻辑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度对话。当短剧告别粗放生长,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太奶》系列拍至第三部,仍能给人“新”的观感。续作延续穿越设定,以科学院首席院士容遇与70岁儿子英宝、五个曾孙的家族故事为脉络,从“七旬老汉勇闯大学城”的轻喜剧桥段,到结尾容遇坚守信念的家国情怀升华,实现了从家庭温情到家国大义的叙事跨越。

“新意不在于穿越设定,而在于跳出强冲突惯性,用克制笔触重塑家庭喜剧质感。”《太奶》系列制片人魏思雨指出,剧集通过“大家长安全感”替代传统逆袭打脸模式,解构了短剧惯用的“宴会厅冲突”与三角关系,成为反套路设计的核心创新。
剧中许多动人桥段源于拍摄现场的自然生长。例如,爷孙失恋后合唱《失恋阵线联盟》并发展为全家“尬舞”的场景,便是主创与演员共同碰撞的即兴火花。这种从生活土壤中生长出的片段,让情感表达摆脱说教,精准触动观众共鸣。

此外,剧中对网络热梗的诙谐致敬(如“燕子,你走了我可怎么活呀”)与影视名场面复刻(如《流星花园》桥段),均被有机融入剧情,成为记录流行文化的时代切片。这种创作手法,让短剧在保留戏剧张力的同时,更贴近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
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认为,短剧行业正经历从“爽感驱动”到“质感驱动”的转型。仅靠强情绪刺激已难以持续吸引观众,情感深度与审美价值成为竞争核心。《太奶》系列通过构建纪氏家族的温情故事,试图成为观众成长轨迹中的情感陪伴。

“我们希望短剧能成为日常的‘情绪伴侣’,或在特定节点成为‘情感仪式’。”赵优秀阐释,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让短剧像经典温情剧一样,成为观众生活中温柔而持久的存在。这一理念在《太奶3》观影团的盛大规模中得到印证,其粉丝体量与互动热情已不逊于热门长剧。
短剧行业的繁荣背后,是创作与工业层面的双重升级。题材上,从豪门逆袭转向家庭叙事与现实议题;制作上,定制OST、精致服化道、光影美学成为新趋势;宣发上,扫楼、战报等长剧营销手段全面渗透。

魏思雨观察到,行业认可度显著提升,导演、编剧、演员不再严格区分长短剧创作。短剧边界正拓宽至文旅融合与IP化开发,未来潜力巨大。然而,赵优秀保持审慎态度:“‘盛世’分量很重,行业在内容、制作、题材上仍有成长空间。”
他指出,短剧内容品类虽极大丰富,但跟风复制现象严重。一旦某个题材爆红,便会出现大量1:1复刻作品,导致同质化严重。为此,听花岛已于今年10月启动战略升级,将原创内容占比从20%-30%提升至70%-80%,以差异化构建竞争壁垒。

听花岛提出的创新、美学、情怀三大核心要素,已在作品中落地。例如,《家里家外》采用方言叙事,摒弃强悬念,靠真挚描摹家庭命运引发共鸣;《太奶3》中容遇与英宝的母子亲情,以及家国情怀的升华,均体现了对深层情感共鸣的追求。
“短剧盛世”的内涵,在于品质回归与价值重塑。《太奶3》证明,短剧不仅能制造爽感,更能承载审美、传递情怀,实现从“情绪刺激”到“情感共鸣”的跨越。

两位制片人达成共识:短剧并非长剧替代品,而是共生新形态。长剧构建艺术高度,短剧开辟独特赛道,二者差异化满足用户需求。然而,精品化之路挑战重重:如何持续满足观众期待?如何平衡创作表达与观众需求?如何避免系列化疲态?
破局关键或许在于短剧的长期价值。正如赵优秀所言,短剧的终极目标是成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温暖存在。这,才是短剧盛世应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