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加沙电影人:用镜头记录战火中的真实人生

时间:2025-11-11 19:45:11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1月4日报道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0月29日刊发题为《加沙电影人坚守拍摄:“以色列将摄像机视作‘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的文章,作者是马克·埃斯帕尼奥尔。全文摘编如下:

“痛苦真的能被记录下来吗?”在巴勒斯坦导演阿拉·达莫2025年推出的纪录片《加沙冲击奥斯卡》中,母亲与他的对话直击灵魂。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更以镜头语言呈现了加沙民众在战争与封锁中的生存图景。

战火中的影像坚守

阿拉·达莫的创作生涯始于加沙本土的纪录片实践。2023年,其执导的短片《24小时》通过好友穆萨布·纳迪的遭遇,展现了加沙“安全区”的残酷真相——纳迪在三次轰炸中从废墟中幸存的经历,让这部作品获得奥斯卡预选资格。这一成功促使他将镜头转向更庞大的群体:那些与普通民众同样面临生存危机,却依然坚持拍摄的加沙电影人。

“拍摄的障碍无处不在,”阿拉·达莫在电话中透露,“在开阔区域移动随时可能成为袭击目标,以色列军队将任何相机都视作卡拉什尼科夫步枪。”这种危险处境下创作的《加沙冲击奥斯卡》,成为第八届古纳电影节“巴勒斯坦之窗”单元的七部展映短片之一。该电影节作为埃及电影界年度盛事,通过专门展映加沙近期作品,为新一代电影人提供发声平台。

“这些影像将会留存,”电影节联合创始人阿姆尔·曼西强调,“当年轻一代走进影院,他们会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加沙民众的生活,铭记他们的苦难。”

镜头背后的生存抗争

另一部入选影片《未完成的故事》(2025年)由尼达尔·达莫执导,聚焦电影人在极端条件下的创作坚持。“我想记录加沙电影人的真实状态:他们直面死亡威胁,在所有人只为温饱奔波时,依然执着于捕捉影像、传递声音。”导演表示,这部作品与阿拉·达莫的纪录片形成互文,共同构建起加沙电影人的抗争图谱。

展映单元中,伊提马德·维沙的《微小的梦想》(2025年)通过难民营女性的日常抗争,展现极端环境下的尊严维护;穆罕默德·谢里夫的《哈桑》(2025年)则讲述17岁少年外出寻找面粉时被捕,家人陷入焦虑等待的故事。“初次见面就感觉到,他的故事代表了加沙的大部分苦难。”谢里夫在电话中透露,拍摄期间他多次遭遇枪击,影片是在持续恐惧中完成的。

艺术疗愈与人性共鸣

其他入选作品则关注年轻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穆斯塔法·纳比的《法拉和扎赫拉的梦想》(2025年)跟随两个女孩的脚步——一个通过绘画,另一个凭借配音天赋寻找慰藉;奥斯·班纳的《渴望》(2025年)中,失去一切的戏剧导演借助艺术帮助青少年疏导创伤。“我们想展现人类共通的本质,”著名巴勒斯坦电影人拉希德·马沙拉维表示,“这些故事讲述的不是‘加沙人’,而是‘你可能成为的人’。”

导演里玛·马哈茂德的《天空下的色彩》(2025年)则刻画了22岁歌手阿亚的生存故事。她的父亲和兄弟被以色列狙击手杀害后,与母亲在加沙南部帐篷中避难。“我想为阿亚提供重返音乐之路的心理支撑。”马哈茂德透露,影片记录了阿亚在没有录音棚的情况下,在帐篷里创作、在汽车里录制的艰难过程。

所有入选短片均来自“零地带+”项目,这是马沙拉维牵头在加沙战争期间制作的纪录片系列。作为制片人和艺术总监,他利用国际人脉推动这些作品登上全球舞台。“一场争夺公众舆论的战争正在进行,”马沙拉维指出,“(以色列)把我们当作数字杀戮——100人、500人、600人死亡——但我们想传递的是,这些数字背后有名有姓,他们有梦想、有家庭、有孩子,他们热爱生活。”(编译/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