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伯通
在不少人眼中,港台地区似乎还残留着旧社会的影子,西化多年后,不仅未摒弃资本主义的糟粕,反而在某些文艺领域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何他们制作的文艺片逐渐失去市场?原因在于,这些作品背后,从业者往往被视为可随意剥削的对象,整个剧组氛围堪比甚至超越黑帮——至少黑帮还讲究义气,否则难以服众。而这里的规则,更像是旧社会地主的残酷统治,冷血无情,以剥夺他人生存资源为乐,金钱的异化让人性扭曲,变得非人。
国家曾立项一部电视剧,旨在通过解放思想展现内地城市在市场浪潮中的重大成就,这无疑是主旋律的积极尝试。然而,讽刺的是,该剧的实现过程却充斥着剥削、压迫、侮辱、权钱交易、潜规则乃至袭警等丑闻。公权力的宽容,似乎并未能阻止这些旧社会陋习在新时代的滋生,反而让某些人在金钱与名声的驱使下,变得肆无忌惮,甚至敢于挑战法律底线。
我们曾给予港台地区从业者翻身的机会,让他们从旧社会的下九流成为普通劳动者,享受人人平等的权利。然而,在港台文化的浸润下,一些人却开始压迫他人,将港台的那一套不良风气带入内地,金钱与名声成了他们欺压他人的工具,事后还能轻易摆平,这无疑是对社会公平的极大讽刺。
港台地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们不能仅看经济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思想层面的腐蚀。一个没有道德、没有同情心、以奴役他人为乐的社会,其凝聚力必然荡然无存。美国便是前车之鉴,经济虽强,但社会矛盾重重,大船终将沉没。同样,港台地区的一些不良风气,如诈骗技巧、对工人的无情压榨、以及所谓的“艺术片”背后的复杂与晦涩,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内地社会。
以某部电视剧为例,其幕后曝光源于一位渐冻症编剧的遭遇。该编剧在完成文稿后,仅要求署上一个编剧的名字,却遭到拒绝。随后,他公开了剧组录音,揭露了知名导演的种种恶行,包括对编剧的嘲讽与剥削。这位编剧不仅要写稿子,还要为导演烧饭烧菜,却换来如此“肯定”,实在令人心寒。
如今,无名编剧多如牛毛,许多大学生也加入其中,但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署名与报酬。剧组的老油条们,即那些所谓的“知名编剧人”,实际上并未参与创作,却堂而皇之地占据着署名权。这种不公,不仅剥夺了创作者的权益,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该剧组的编剧,并未谈及金钱,仅要求在编剧组中署上自己的名字,哪怕是放在后面。然而,电视剧播出时,却未见其名。这种做法,显然有失公允。要么给钱,要么给名,总不能两者皆无。这与工程领域的外包不同,农民工至少能得到应得的报酬,而文艺创作者却往往连名都得不到。
如此残酷的压榨,让人不禁联想到民国的历史。演艺圈的人,实属有些不堪,小人物默默无闻,光鲜亮丽的名气背后,却隐藏着龌龊与不堪。该导演带领的剧组,甚至曾在内地集体嫖娼,被写进“地方志”,令人震惊。这样的剧组,还常常以文艺片来教育人,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如今,许多影视作品难以入目,原因在于整个产业链中吸血者多,干活者少,分配严重失衡。尤其是文字创作者,其地位甚至不如群演。群演至少不用为老板和他的舔狗们做饭,而文字创作者却往往连基本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这种基础不牢的现状,如何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
更有甚者,一些导演直接抄袭网文,原作者的权益被完全忽视。发小说的平台,居然默认版权归平台所有,原作者只能挣取微薄的流量和打赏。若是作品被改编成影视,无论收益多少,都与原作者无关。这种不公,让原作者如何能安心创作?
香港某些人的思维,一直停留在“旧社会”。比如某位武侠大家,办报纸时给员工的薪水极低,却以“能学到很多东西”为由进行辩解。李敖后来对此人的评价是“伪善,不入流的货色”。这种商人的作风,简直无法无天,到处空地不开发,让老百姓住鸽子楼,导致老百姓性格乖戾,精神压抑。
这群人将别人视为耗材,吸干剩余价值后一脚踢开,自己吃肉还不肯给别人留汤。然而,他们却要去拍一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正剧,这总让人觉得不对劲。有网友讽刺道:“一个给先富资本家涂脂抹粉的电视剧,其幕后却深刻暴露了这些资本的罪恶,不得不说很幽默。”
演艺圈的乱象,给社会带来了非常不好的风气。空手套白狼、压榨、欺负人、潜规则等恶习在各个行业蔓延开来。一个吃相太难看的社会,最终都会崩掉。这次编剧对行业的曝光,无疑让普通大众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往往是下流的。我们人民群众要洁身自好,团结起来,一起来抵制这些下流人!
明人不说暗话,支持的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