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空间站救援能力独步全球,美俄望尘莫及

时间:2025-11-12 01:45:54 来源:讲者普拉斯 作者:讲者普拉斯

一觉醒来,一条令人揪心的消息传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在太空中遭遇了微小碎片的撞击,返回任务因此被迫推迟。这一突发状况,无疑给所有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前一晚,大家还沉浸在美食带来的愉悦中,转眼间就面临这样的挑战,确实让人感到不安。此刻,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碎片的尺寸以及撞击的具体位置。

如果撞击发生在非关键区域,那么对飞船的返回影响将微乎其微。然而,一旦撞击的是关键部位,比如推进舱的燃料管路区域,或是返回舱表面留下了明显的撞击痕迹,那么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



太空碎片,根据其尺寸大小,通常被划分为三大类:大碎片、小碎片以及微小碎片。其中,尺寸大于10厘米的大碎片,由于其体积较大,基本上可以被现有的监测系统所捕捉。

然而,尺寸介于1~10厘米之间的小碎片,以及尺寸小于1厘米的微小碎片,在太空中却数量庞大,几乎无法被完全监测和规避。而这一次,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所遭遇的,正是这类难以防范的微小碎片。



事实上,太空碎片的袭击并非首次发生,且防不胜防。回溯到2022年,联盟MS-22载人飞船就曾因冷却剂泄露而触发故障警报系统。俄罗斯随后派遣了一艘救援飞船,但前后耗时长达2个月。

同样,美国的波音飞船在抵达国际空间站后,也因故障无法返回。美国不得不派出救援飞船,但这一过程也耗费了将近9个月的时间,才将宇航员安全带回地球。



那么,面对神舟二十号的这次意外,我们是否也要等待数月之久才能迎来宇航员的归来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关于太空碎片的防护工作,神舟二十号乘组在任务期间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先后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以及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成功完成了太空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

然而,尽管空间站表面已经做足了防护措施,但太空中的微小碎片实在太多太密集,神舟飞船仍然不幸遭到了撞击。

事实上,近十年来太空碎片的急速增加,与太空垃圾的增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2016年5月份,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英国宇航员蒂姆·皮克就曾发布过一张图片,显示出一个微小的太空碎片撞击到国际空间站的悬窗玻璃后留下的直径为7毫米的“弹孔”。



关于这种意外的破坏力,我国也做过类似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用1克的塑料以每秒6千米的速度撞击铝锭上,竟然能出现一个碗口大小的坑!这足以说明,微小碎片的撞击力绝不容小觑。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规避这些太空碎片呢?答案就是:根本防不胜防。太空中的碎片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现有的监测和规避技术还难以做到万无一失。

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载人航天救援机制却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载人航天实行的是“发一备一”的安全机制。这意味着,在每一艘载人飞船发射的同时,都会有一艘备用飞船处于待命状态。



早在神舟十三号任务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明确表示过:按照一发一备的模式,备用飞船在轨道舱和返回舱完成总测试后,就会做好随时可以在一周内完成应急发射的准备。

因此,当神舟二十号出现这种紧急情况后,神舟二十二号飞船早已在发射场严阵以待,同时具备了快速发射的能力,随时可以用于紧急救援。



接下来,如果神舟二十号经过检修确认没有问题,那么它将能够顺利返回地球。而如果检修出有问题,无法返回,那么神舟二十二号将会第一时间发射,接送航天员安全返回。



相对于俄罗斯、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来说,中国这种“发一备一”的安全机制可以说是全球独有的。这也难怪有专家指出,这一次神舟二十号的意外并非“大问题”,而是“小问题”。

因为通过这一次的意外,我们正好可以向全世界彰显出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和在太空救援方面的卓越实力。

猜你喜欢